瑞典的記錄可以追溯到1751年,這使得幾位統計學家能夠檢驗關於為什麼在壓力時期出生的男嬰較少的相互競爭的觀點。此前對1950年代倫敦的致命霧霾到1995年日本神戶地震等事件後男女嬰比例的研究表明,情況確實如此。一些科學家認為,孕婦的壓力反應會影響所有男性胎兒,對其造成終身損害。另一些人則認為,孕婦的壓力反應只是淘汰了那些在困難條件下不太可能繁殖的嬰兒。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統計學家拉爾夫·卡塔拉諾解釋說:“在壓力時期,生女孩比生男孩更好。”他認為,體弱的男性不太可能存活到生育年齡,或者即使存活下來,也不太可能在更強壯的男性中贏得配偶。“如果你有一個女兒,[她]的生殖成功並不取決於身體強壯,因為男性不那麼挑剔,”他補充道。
在壓力下——無論是環境壓力還是心理壓力——人類會釋放皮質醇激素,這有助於身體為所謂的戰鬥或逃跑做好準備。這種激素可以穿過胎盤進入發育中的嬰兒體內。但是研究人員未能找到一種可以解決關於為什麼壓力大的母親會生較少男孩的相互衝突的理論的方法。卡塔拉諾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蒂姆·布魯克納意識到,這兩種理論對男嬰的長期生存能力做出了不同的預測。如果皮質醇反應對所有男嬰的損害程度相同,那麼在相對寬鬆的時期,男性的平均預期壽命應該會上升。另一方面,如果皮質醇反應是為了防止體弱的男性出生,那麼在相對寬鬆的時期,男性的平均預期壽命應該會下降,因為總體而言,會有更多體弱的男性出生。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購買訂閱可以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人員查看了1751年至1912年的記錄——這是最後一批出生後可以可靠計算整體壽命的瑞典人——發現性別比例與預期壽命之間存在反比關係:“當男性人數較多時,這些男性的壽命不會那麼長,”卡塔拉諾解釋說。“當男性人數較少時,他們往往會活得更長。”這支援了這樣一種假設,即壓力只是阻止了較弱的男性胎兒足月分娩,統計學家在當前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論文中提出了這一發現。
當統計學家校正了各種可能的問題時,例如人類壽命的長期增長、季節性和自1861年以來更好的記錄儲存,這種反比關係仍然存在。但這仍然只是來自一個國家的資訊,可能不具有廣泛的適用性。來自丹麥、英格蘭和威爾士的類似資料,最近已可用,將至關重要。“這必須在其他地方複製,”卡塔拉諾說。“我們將看到這些研究的結果。”
儘管如此,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科學家深入瞭解另一個問題:為什麼人類首先進化出這種壓力機制。“一種說法是為了幫助我們把剛被撞到的行人從公共汽車下抬出來而保留的,”卡塔拉諾評論道。“我相信大自然保留壓力機制是因為它對妊娠的影響。自然選擇不關心個體,它只關心重量和基因的儲存。它找到了一種最大化重量和基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