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們一致認為,在餵養寶寶方面,母乳是最好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母乳餵養對嬰兒的健康益處上,最近的研究則關注母乳餵養對母親的生理和心理益處。現在的研究強調了一種機制,透過這種機制,哺乳可能會影響母嬰關係:似乎哺乳母親的大腦特別容易接受來自寶寶的訊號。
耶魯大學兒童研究中心的博士生金碧榮(Pilyoung Kim)和她的同事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了20位女性的大腦,同時讓她們接觸自己寶寶的哭聲或影像。初步結果表明,在分娩三週後,與配方奶餵養的母親相比,母乳餵養的母親對自身嬰兒的指示訊號(與另一個嬰兒的訊號相比)表現出更強的反應,尤其是在邊緣系統、下丘腦和中腦區域——這些腦區與情緒和動機有關。
金碧榮的團隊認為,這種差異主要源於催產素,這種激素因其在社會聯絡中的作用而備受關注。哺乳會刺激催產素的產生,而催產素被認為有助於母親對寶寶的關注。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分娩後三到四個月,母乳餵養和配方奶餵養的母親之間大腦活動總量的差異變小了,這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母親對嬰兒的反應可能開始更多地依賴於經驗而不是激素水平。然而,配方奶餵養的母親大腦中更活躍的區域與母乳餵養的母親大腦中活躍的區域不同。它們包括前額葉皮層和其他通常與社交和認知行為相關的區域。
由於本研究中的所有受試者都是來自相似背景的健康女性,金碧榮警告說,本研究中發現的特定大腦啟用模式可能無法推廣到更多樣化的人群。然而,對於因抑鬱症或貧困等環境因素而與新生兒相處困難的母親來說,這些結果可能很有價值。母乳餵養可能是這些母親利用涉及催產素和早期母嬰關係的積極迴圈的一種方式,這種關係對兒童的發育具有長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