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鳥可能在雛鳥孵化前教它們唱歌

紅背細尾鷯鶯的幼鳥破殼而出時會模仿媽媽的曲調

紅背細尾鷯鶯棲息於澳大利亞北部和東部,每次產三到四個卵。

馬丁·威利斯 Corbis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在子宮內,嬰兒可以分辨響亮的聲音和人聲。他們甚至可以區分母親的聲音和陌生女性的聲音。但當談到胚胎學習時,鳥類可能佔據主導地位。正如最近在《The Auk: Ornithological Advances》雜誌上報道的那樣,一些母鳥甚至可能在雛鳥孵化前就教它們唱歌。新生雛鳥在進入世界的幾天內就可以模仿媽媽的叫聲。

這種教學法最初由南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的生物學家索尼婭·克萊因多弗及其同事於2012年觀察到。人們發現,雌性澳大利亞細尾鷯鶯在孵化卵時會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一種發聲。當雛鳥孵化後,幼鳥會發出與母親完全相同的鳴叫聲——這種發聲是它們通常的“餵我!”叫聲。

為了 выяснить 這種特徵在鳥類中是否更普遍,研究人員尋找了紅背細尾鷯鶯,這是另一種澳大利亞鳴禽。首先,他們收集了昆士蘭州四個地點的 67 個巢穴從孵化到孵化後的聲音資料。然後,他們透過分析音符的順序和數量來識別乞食叫聲。計算機分析盲目地比較了母親和雛鳥發出的叫聲,並按相似度對它們進行了排序。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事實證明,紅背細尾鷯鶯的幼鳥也像它們的母親一樣鳴叫著破殼而出。而且,母親對卵發出叫聲的頻率越高,幼鳥的乞食叫聲就越相似。此外,該團隊進行了一項單獨的實驗,表明最密切模仿母親聲音的雛鳥獲得了最多的食物獎勵。

這一觀察暗示,有效的胚胎學習可能預示著後代對父母的神經系統能力。然後可以得出進化推論。“作為父母,您是投資於高質量的後代,還是投資於需要幫助的後代?” 克萊因多弗問道。“我們的結果表明,他們可能傾向於選擇高質量的後代。”

瑞秋·紐維爾 是一位科學記者和作家。她的最新著作是《我感受愛:MDMA 和破碎世界中對聯絡的追求》(布魯姆斯伯裡出版社,2023 年)。在 X 上關注她 @RachelNuwer

更多作者:瑞秋·紐維爾
大眾科學雜誌第 314 卷第 6 期這篇文章最初以“蛋殼教育”為標題發表在大眾科學雜誌 第 314 卷第 6 期(),第 20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616-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