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輕貧困國家傳染病的負擔,哈佛大學經濟學家邁克爾·克萊默倡導了一種疫苗的人工市場。在克萊默的計劃中,捐助者將承諾為疫苗的開發支付一定金額,並以每劑高價購買。之後,該公司將以低價向貧困國家供應疫苗。
克萊默的方法是眾多方法之一,這些方法調動了前所未有的創造力,為醫學研究開闢了新途徑。另一種嘗試是斯科特·約翰遜的創意,他是一位50歲的前商人,正在與多發性硬化症進行個人鬥爭。他於2003年成立的髓磷脂修復基金會已說服該領域五位頂尖大學研究人員合併他們的實驗室,並制定更具商業性的治療方案。
同樣,四個領先的癌症中心已聯合努力,協調臨床試驗,共享資源並彙總他們對一種致命骨病的研究結果:多發性骨髓瘤,一種侵蝕骨骼並經常迅速致死的血液癌症。領導該專案的是凱西·朱斯蒂,一位製藥公司高管,她在1996年得知自己患有多發性骨髓瘤。作為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朱斯蒂成立了多發性骨髓瘤研究基金會,該基金會已為研究籌集了6000萬美元。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克里斯蒂安·紐斯林-沃爾哈德,一位先驅遺傳學家和199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共同獲得者,採取了可能最個人化的方法。她用自己的錢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萊雅“婦女與科學計劃”提供的10萬美元獎金,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一個基金會,為年輕的女性科學家提供資助,以支付保姆和家務幫助的費用。
沃倫·E·巴菲特的創新可能是最令人驚訝的。正如《財富》雜誌所描述的“典型的巴菲特:理性、獨創、打破了超級富豪捐款方式的模式”,這位僅次於比爾·蓋茨的世界第二富豪,正在捐出他85%的財富,其中大部分捐給了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巴菲特以及比爾和梅琳達·蓋茨的例子正在激勵其他領先的企業高管和研究專業人士發揮他們的想象力,來開展研究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