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沿海人口增加,海洋魚類減少

中國沿海經濟的繁榮正在耗盡其海洋食物資源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儘管總人口保持穩定,但中國蓬勃發展的經濟增長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加劇該國沿海海洋生態系統的退化。

一個由中國和美國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分析了中國政府記錄中五十年來的資料,發現自1978年以來,該國沿海海洋生態系統穩步退化,幾乎到了不可逆轉的地步。1978年是中國政府為實現國家經濟工業化而進行全面改革的一年。

研究人員表示,儘管這段時間中國的人口一直保持穩定,但經濟增長已將人們從該國內陸農田吸引到沿海地區,而工業化和沿海人口的膨脹相結合,正在對海洋環境造成損害。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北京師範大學的海洋生態學家何強在布朗大學馬克·伯特尼斯實驗室擔任訪問學者期間領導了這項研究。他研究中國的沿海變化已有近十年之久,並且是今天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的描述這項研究的論文的第一作者。

他總結說:“我們的論文表明,經濟增長,而不是人口增長,是中國沿海生態系統變化的主要原因。”

沿海人口增加,海洋魚類減少
這些生態系統的變化可能會變得更糟,威脅到生活在沿海地區的28,000種不同的海洋物種以及中國的13億人口,其中一半人口居住在工業化的沿海地區。

在1978年之前,中國魚類物種的多樣性和大小是穩定的,但自從經濟改革以來,兩者都在穩步下降。研究表明,南海的珊瑚覆蓋率已降至1978年之前的15%,而赤潮(藻類大量繁殖,使沿海水域變成深紅色的聖經紅色,並可能對海洋生物造成衰弱甚至致命的影響)已從1980年之前的每年約10次增加到此後的每年70至120次。

中國沿海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和人口流動反映了這種沿海地區的退化。在1950年至1978年改革期間,中國沿海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長約22億美元。在1978年至2010年之間,中國沿海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兩個數量級以上,該國沿海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貢獻從總量的50%上升到60%。中國沿海地區的人口也從1954年的2.6億增加到1978年的4億,再到2010年的5.9億。

在此期間,中國一直在部分透過大規模開發海岸線來推動其工業和經濟增長。為了支援當地人口,水產養殖和捕魚活動有所擴大,汙染程度有所提高,並且為了建設更大更繁忙的港口,已經開發和填滿了數英里的海岸線。

“沿海地區的退化簡直是驚人的,”負責監督這項研究的布朗大學海洋生態學家馬克·伯特尼斯說。“這裡傳達的資訊是,如果沒有某種法規或某種保護措施,他們將會耗盡資源基礎。”

他補充說:“所有這些東西都會消失,而且很快就會消失。”

發展中國家的“危險訊號”
中國最近因其在經濟脫碳方面的積極努力而在國際上受到關注。冬季,北京和上海等主要城市的霧霾水平創歷史新高,促使政府宣佈“向汙染宣戰”,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和技術來清理化石燃料發電廠。該國也即將啟動全國性的碳市場(綠色電訊,3月5日)。

然而,儘管中國的空氣質量問題得到了廣泛宣傳,但研究表明,這是以犧牲水質和海洋生態系統退化為代價的。他補充說,深圳和福建等沿海城市人口較少,並且更遠離公眾的視線。

他說:“北京和上海等主要城市的空氣汙染非常嚴重。但是,沿海城市的人口……不如這些城市那麼高。”

中國對沿海汙染進行了相當多的研究,但伯特尼斯表示,這是第一項表明中國經濟發展正在加速該國沿海退化的研究。

中國也是本世紀透過快速工業化將自己從第三世界中拉出來的幾個國家之一。印度、巴西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正在遵循類似的軌跡,伯特尼斯表示,這些國家也應密切關注其工業和經濟發展對其沿海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伯特尼斯說:“這對於所有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發展中國家來說,都應該是一個危險訊號。中國的好處是,存在一條明確的界限——1978年——當時一切都發生了絕對的改變。但實際上,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變化幾乎同樣是巨大的。”

“巨星”誕生
伯特尼斯也為何強在這項研究中所做的工作感到自豪。這位年輕的中國科學家在伯特尼斯實驗室工作期間,獲得了詹姆斯·邦德科學家之後的暱稱“Q”,他幾乎獨自構思了這項研究。但是,伯特尼斯說,這需要一些工作。

伯特尼斯說:“他在我實驗室的頭幾個月真的很辛苦,因為我試圖讓他進行創造性思考,並讓他思考新的不同的事情去做。我向他強調的一件事是,如果你真的想在中國做一些大事,你想做一些在中國沒有人做過的事情。”

在徒勞地向伯特尼斯提出研究想法幾個月後,何強有一天走進他的辦公室說,他想研究1978年經濟改革對中國海洋環境的影響。

伯特尼斯回憶說:“我看著他說,‘是的,這正是你需要做的事情。’”

伯特尼斯預測,何強現在是杜克大學海洋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助理,他將成為中國海洋保護和生態領域的“巨星”。

伯特尼斯說:“看著他經歷這種蛻變的過程真是太棒了。這對何強來說,真的是科學和創造力上的成年禮。”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電訊。 www.eenews.net, 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