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尼西亞洞穴中發現的更多骨骼支援了去年提出的驚人主張,即一種非常小的原始人類新物種與現代人類同時存在。
當新英格蘭大學(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阿米代爾)的邁克爾·莫伍德和彼得·布朗及其團隊去年十月宣佈,他們在弗洛勒斯島的梁布亞洞穴中發現了一個身高一米的原始人類的部分骨骼時,他們引起了一些質疑。儘管這些骨骼非常小——尤其是顱骨,其腦容量與黑猩猩相當——但牙齒、下顎和顱骨被描述為與我們自己屬的成員Homo相似。包括石器工具、火的痕跡和一種矮象類動物的骨骼在內的證據,可以追溯到大約18,000年前,促使科學家將這些人類遺骸歸為一個新物種,Homo floresiensis。反駁隨之而來。有些人認為迷你人類是俾格米人;另一些人則認為,顱骨來自患有小頭畸形(一種導致頭部非常小的出生缺陷)的現代人類。
現在,莫伍德、布朗及其同事表示,2004年挖掘出的各種臂骨、腿骨、頜骨、腳趾骨和手指骨,以及肩胛骨和椎骨,使迄今為止梁布亞代表的個體估計數量達到九個,並對那些其他的解釋提出了質疑。對第二個下頜骨的分析表明,它與第一個下頜骨非常相似。兩者都明顯缺乏下巴,這是Homo sapiens(即使是患有小頭畸形的人)的獨特特徵。對腿骨和臂骨的進一步研究證實,H. floresiensis大約有一米高,手臂很長。現代成年俾格米人的腿和手臂與他們的矮小身材成比例。“我們現在可以比較確定地重建身體比例,”研究人員在10月13日出版的《Nature》雜誌上寫道。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當該團隊發表關於H. floresiensis的第一份報告時,他們提出它是Homo erectus的矮化後代,Homo erectus可能在數十萬年前到達該島,並由於缺乏捕食者和有限的資源而進化成較小的生物。弗洛勒斯島已經擁有經歷過這種進化的物種,例如巨型鼠和現已滅絕的迷你象表親。然而,新的發現揭示了與更古老的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的相似之處,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生活在非洲,這突顯了弗洛勒斯島的微型人類反而可能是比H. erectus更原始的尚未知原始人類的後代的可能性。因此,儘管H. floresiensis似乎確實是一個新物種,但作者承認其譜系仍然是個謎。但該遺址只有一小部分被挖掘出來,科學家們希望進一步挖掘能揭示更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