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而非記憶定義我們是誰

一項新研究對阿爾茨海默症和其他疾病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old man looking out a window

儘管阿爾茨海默症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會嚴重影響個體的精神功能,但患者可以從以下事實中找到一些安慰:當嚴重的記憶缺陷沒有伴隨道德特徵的改變時,似乎不會影響他人對“你是誰”的看法。

圖片來源:©iStock.com

你是否曾想過,究竟是什麼讓你成為現在的你?如果你的所有記憶都消退了,你的身份會隨之瓦解嗎?朋友和家人還會認為你和以前是同一個人嗎?對於因阿爾茨海默病而經歷記憶喪失的530萬美國人來說,這些可怕的問題不僅僅是理論上的。

幸運的是,科學似乎表明,被剝奪記憶並不等同於被剝奪身份。一項新研究發現,“一個人是誰”主要由其道德行為來定義,而不是由其記憶能力或其他認知能力來定義。因此,儘管阿爾茨海默症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會嚴重影響個體的精神功能,但患者可以從以下事實中找到一些安慰:當嚴重的記憶缺陷沒有伴隨道德特徵的改變時,似乎不會影響他人對“你是誰”的看法。

確定定義一個人身份的因素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最早在17世紀由早期的英國經驗主義者約翰·洛克認真考慮。根據洛克的“記憶理論”,一個人的身份只延伸到他記憶中過去的範圍。換句話說,一個人誰,關鍵取決於他記得什麼。因此,當一個人的記憶開始消失時,他的身份也會隨之消失。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種將身份視為記憶的觀點得到了心理學研究的實驗支援。2004年的一項研究跟蹤了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發現那些在標準心理測試中表現出情景記憶(一個人對自己過去經歷和事件的瞭解)受損的患者,其身份的強度和質量都發生了變化。身份的強度是透過患者在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時給出的獨特陳述的數量來衡量的,而身份的質量則透過他們答案的抽象程度來衡量,即他們缺乏具體細節。這些發現似乎暗示著情景記憶創造了一個連續的第一人稱敘事,有助於形成自我意識。

然而,其他科學家仍然不認同洛克的觀點,因為一些人認為,對身份更重要的是道德能力——這是以前的研究沒有充分控制的一個變數。這種想法的證據來自社會認知研究,該研究發現印象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道德維度。換句話說,我們如何看待他人——他們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應該接近還是應該避免——主要取決於我們對他們道德品格的評估,而不是他們的智力、知識或其他性格特徵。道德對身份至關重要的概念被恰當地稱為本質-道德-自我假設。

來自亞利桑那大學和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決定在一個真實世界的臨床人群中直接研究這個假設。他們的研究旨在測試哪些型別的認知損傷會導致人們在他人眼中不再像他們自己。該設計的一個關鍵要素是從第三人稱觀察者的角度,而不是從個人自身的角度測試身份的變化。除了規避第一人稱敘述中固有的許多可靠性問題外,關注感知的身份還使研究人員能夠評估記憶和道德變化對患者與他人關係的影響。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因為當某人看起來“不像同一個人”時,患者與親人或照顧者之間的社會聯絡會迅速惡化。這些聯絡對一個人的福祉和健康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是一個人與生活中和外界的人們之間的聯絡感的來源。

研究人員招募了248名志願者,他們的家庭成員患有三種類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患者患有阿爾茨海默症、額顳葉痴呆或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每種疾病的特徵是相對不同的認知和行為變化。雖然ALS主要影響運動功能而非精神功能,但阿爾茨海默症和額顳葉痴呆都會影響認知。然而,阿爾茨海默症嚴重影響記憶和智商等,而額顳葉痴呆患者往往會發生道德特徵的改變,即誠實、同情、正派和正直等。

參與者,其中大多數與患者結婚或有浪漫關係,被指示指出自從疾病開始以來,患者在30個特徵類別中發生了多少變化;15個與道德有關,另外15個與性格有關。為了評估感知身份的變化程度,參與者被要求提供有關疾病發展過程中患者與他們的關係發生的任何差異的資訊。例如,他們被問及諸如“患者是否曾經看起來像陌生人?”和“你是否覺得你仍然知道患者是誰?”之類的問題。

對資料的分析顯示,當參與者觀察到患者的道德特徵發生變化時,他們認為患者的身份受到了最大的破壞。其他認知缺陷(如失憶症)對身份的感知沒有產生可衡量的影響。因此,由於額顳葉痴呆症特別影響到道德推理和行為的額葉功能,因此額顳葉痴呆症患者的感知身份變化最大。

有趣的是,儘管由於運動功能的廣泛惡化導致了嚴重的身體外觀扭曲,但患有ALS的患者在感知身份方面沒有顯示出顯著變化。儘管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身份感知有輕微變化,但這與道德特徵的變化有關,而不是記憶喪失有關。

這些發現對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具有重要意義。旨在幫助患者從道德特徵(如利他主義、憐憫和慷慨)的角度理解自己的努力,可以恢復他們隨著記憶消退或認知能力下降時的身份感和控制感。僅僅知道他人仍然認為他們是同一個人,即使他們感覺自己的身份正在改變,也可以讓他們安全地保護自己的自我意識。此外,研究結果強調,未來需要在疾病面前特別關注維持道德功能中涉及的認知能力的神經幹預和臨床治療。

這項新研究也是對圍繞“是什麼造就了現在的你”這個古老問題的討論的重要知識貢獻。看來,定義我們的不是我們的智力或我們對過去的瞭解,而是我們的道德行為。本質上,身份不是我們知道什麼,而是我們代表什麼。

Are you a scientist who specializes in neuro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or psychology? And have you read a recent peer-reviewed paper that you would like to write about? Please send suggestions to Mind Matters editor Gareth Cook. Gareth, a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is the series editor of Best American Infographics and can be reached at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or Twitter 

@garethidea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