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判斷可能隨季節變化

某些價值觀在春季和秋季比夏季和冬季更重要

Leaves falling in a fall scene

Jasmin Merdan/Getty Images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隨著樹葉落下、白雪飄落或鮮花盛開,人類也在以可衡量的方式發生變化。研究表明,一系列心理現象——例如我們的情緒狀態飲食和運動習慣、性活動,甚至顏色偏好——全年都在波動。而現在,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證明了道德價值觀也可能發生變化。

為了這項研究,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美國人民的超過 23 萬份線上調查回覆(為期十年),以及來自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較小組群體的回覆。這些問題基於社會科學家用來評估人們對是非判斷的標準化框架。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研究生、主要作者伊恩·霍姆說,這個名為道德基礎理論的框架建立了一個“塑造人類社會行為的五個非常基本的價值觀”的分類法。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該框架認為忠誠(忠於自己的群體)、權威(尊重領導者和規則)和純潔(清潔和虔誠)是促進群體凝聚力和一致性的“約束性”價值觀。這些原則通常與政治保守主義相關聯,在夏季和冬季的認可度始終較弱。在夏季,季節性天氣差異越極端,這種影響就越明顯。(英國的另一個受訪群體僅顯示夏季的變化。)

關懷(防止傷害他人)和公正(平等對待)被認為是與個人權利相關的“個人化”價值觀。這些原則沒有顯示出一致的季節性模式。

對季節性波動的一種解釋可能是焦慮。研究人員使用一個包含 90,000 名受訪者的調查資料集,以及網際網路搜尋頻率資料,發現焦慮水平也在春季和秋季達到頂峰。“焦慮與威脅之間存在密切關係,”諾丁漢大學心理學家、研究合著者布賴恩·奧謝說。其他研究表明,更容易感到季節性疾病威脅的人往往更不信任更排外,並且更可能遵從多數意見。“當您受到威脅時,”奧謝解釋說,“您就會希望從您的內部群體獲得保護。”研究作者表示,這些發現表明季節性時間可能會影響陪審團的決定、疫苗接種運動,甚至選舉結果。

霍華德大學心理學家艾弗裡·A·托爾森的工作涉及統計學的實際應用,他指出,這項研究依賴於來自“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裕和民主 (WEIRD)”人群的資料,並警告說,從這些結果中進行概括存在“忽視邊緣化群體獨特道德體驗”的風險。霍姆同意這種模式不會對每個人產生相同的影響,但強調這項研究突出了季節對人類心理的影響。

喬治城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家諾曼·羅森塔爾是季節性情感障礙方面的領先專家,他在 20 世紀 80 年代創造了這個術語。“這篇文章表明我們是非常季節性的生物,”他說,“內在狀態絕對會影響你的行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