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的這個月,戈登·摩爾發表了一篇歷史性論文,標題頗為隨意,名為:“在積體電路上塞進更多元件”。這份檔案是摩爾首次闡述一個原則,經過稍作修改後,該原則被提升為定律:每兩年計算機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將翻一番。
正如任何對計算稍有興趣的人都知道的那樣,摩爾定律是資訊時代的基石。約翰·帕夫魯斯在五月《大眾科學》雜誌的“尋找新機器”一文中寫道,“積體電路使計算機工作,但摩爾定律使計算機進化。” 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在預測摩爾定律的終結,而工程師們總能找到方法保持進步的步伐。但有理由相信,這些工程師很快將遇到無法克服的障礙。“自 2000 年以來,面對這些障礙的晶片工程師一直在開發巧妙的變通方法,”帕夫魯斯寫道,“但這些權宜之計不會改變矽縮放技術壽命不足十年的事實。”
面對這個最後期限,晶片製造商正在投入數十億美元來研究和開發新的計算技術。在他的文章中,帕夫魯斯帶領我們參觀了這場研發熱潮。雖然不可能知道哪種技術將超越矽——而且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將是多種技術的結合,而不是任何一項突破——但我們可以看看競爭者。這是一個快速概覽。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石墨烯
矽計算機晶片製造商可以採取的更激進的舉措之一是完全放棄矽。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很快發生,但IBM去年確實宣佈將花費30億美元尋找替代品。最明顯的候選者是——還能是什麼呢?——石墨烯,單原子碳片。“就像矽一樣,”帕夫魯斯寫道,“石墨烯具有在很寬溫度範圍內保持穩定的電子有用特性。更棒的是,電子以相對論速度在其中飛馳。最關鍵的是,它可以擴充套件——至少在實驗室中是這樣。已經制造出石墨烯電晶體,其執行速度比效能最佳的矽器件快數百甚至數千倍,且功率密度合理,甚至低於矽進入量子狀態的五奈米閾值。” 然而,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石墨烯沒有帶隙——這種量子特性使得將電晶體從導通狀態切換到截止狀態成為可能。
碳奈米管
將單原子碳片捲成圓柱體,情況就會有所改善:碳奈米管會形成帶隙,並由此產生一些半導體特性。但帕夫魯斯發現,即使是負責開發基於碳奈米管計算的研究人員也對此表示懷疑。“碳奈米管是精細的結構,”他寫道。“如果奈米管的直徑或手性——碳原子“滾動”的角度——即使發生微小變化,其帶隙也可能會消失,使其無法用作數位電路元件。工程師還必須能夠使用矽晶圓廠現在依賴的相同技術,將數十億個奈米管整齊地排列成行,行距僅為幾奈米。”
憶阻器
惠普正在開發基於一種全新的電子元件——憶阻器的晶片。憶阻器在 1971 年被預測,但在 2008 年才被開發出來——這個術語是“memory”(記憶體)和“resistor”(電阻器)的組合——具有“記住”先前流過它的電流大小的奇特能力。正如帕夫魯斯解釋的那樣,憶阻器使得將儲存和隨機存取儲存器結合起來成為可能。“將 CPU 比作計算機‘大腦’的常用比喻,如果用憶阻器代替電晶體,將會更加準確,因為前者實際上更像神經元——它們傳輸和編碼資訊,同時也儲存資訊,”他寫道。
認知計算機
為了製造“至少像蒼蠅一樣‘聰明’”的晶片,IBM 認知計算小組的研究人員正在探索摒棄類似計算器的馮·諾依曼架構的處理器。相反,正如帕夫魯斯解釋的那樣,他們“模仿哺乳動物大腦中的皮質柱,後者在同一結構中處理、傳輸和儲存資訊,沒有匯流排瓶頸阻礙連線。” 其成果是 IBM 的 TrueNorth 晶片,其中 50 億個電晶體模擬了一百萬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透過 2.56 億個突觸連線連線。“這種安排帶來的好處是,”帕夫魯斯寫道,“以雷射筆的能源預算實現即時模式匹配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