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備受期待的實驗將於下個月測試一項理論,即月球永久陰影極地隕石坑蘊藏著水冰。美國宇航局的月球隕石坑觀測和感測衛星 (LCROSS) 將執行
對南極隕石坑進行兩階段撞擊,以觀察隨後碎片羽流中升起的是什麼。
現在,就在 LCROSS 計劃撞擊前兩週,一系列證據表明月球確實存在水。但新的研究指出,水的存在形式與 LCROSS 尋找的集中冰源不同——它們表明水以分子形式分散地存在於月球表面,濃度較低。更重要的是,可能存在一個水迴圈,其中分子在月球白天(約兩個地球周)的時間跨度內被分解和重組。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三篇論文
本週線上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三篇論文,每篇都使用了不同航天器收集的光譜資料,發現了水或氫氧根 (OH) 分子或兩者兼有的特徵光吸收。論文作者表示,這兩種分子都出現在月球表面的情景是他們資料最合理的解釋。
水和氫氧根是相關的分子種類,具有相似的光譜特徵——各自的特徵波長都位於電磁頻譜的紅外部分附近。在月球礦物繪圖儀 (M3) 獲取的光譜資料中,指示水的 3 微米吸收帶廣泛出現在月球表面,M3 是印度“月船1號”航天器上環繞月球的儀器
直到軌道飛行器的任務在上個月提前結束。
起初,儀器管理員感到困惑,認為 M3 上的某些東西出了問題。“我認為我們所有人的第一反應是,這太荒謬了,”說
卡爾·彼得斯,布朗大學的行星科學家,也是 M3 的首席研究員。該團隊發現水存在的證據不在永久陰影隕石坑中,而是在月球的陽光照射部分,這根本不合理。
“我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檢查我們的資料,試圖找出哪裡出了問題,”她回憶道。“是什麼給了我們這個無法擺脫的特徵?” 由於無法排除這種奇怪結果的故障,彼得斯的小組轉向了第二次,然後是第三次獨立的觀察。
羅傑·克拉克,美國地質調查局 M3 團隊的光譜學家,重新分析了卡西尼號航天器的檔案資料,該航天器目前正在探索土星及其衛星,這些資料是在 1999 年飛掠月球期間採集的。卡西尼號的資料與月球表面似乎廣泛存在水的發現相符。
更多的證實來自“深度撞擊”探測器的及時飛掠,該探測器於 2010 年前往彗星交會。“深度撞擊”探測器在六月掠過月球,其光譜儀對月球水理論進行了測試——測試非常成功。
“在‘深度撞擊’的資料中,我們有非常強烈的證據表明[水]無處不在,”說
行星地質學家傑西卡·陽光,馬里蘭大學學院公園分校的高階研究科學家,她同時參與 M3 儀器和“深度撞擊”任務。“在月球上,我們沒有看不到水的地方。” 她指出,水似乎緊貼月球表面——深度以毫米甚至數百微米為單位——並且典型區域的區域性丰度似乎非常低。“我們仍然在談論的水量甚至少於您能想到的最熱的沙漠,”陽光說。
保羅·盧西,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的行星科學家,他在《科學》雜誌上撰寫了一篇評論,以配合這三項光譜研究,他說他發現結果“非常驚人”。
“當我讀到第一篇論文時,我正在度假,當我讀到它時,我使用了生動的語言,”盧西說。“我感到震驚。” 同時,他說,光譜是否同時顯示水和氫氧根尚不確定。“我們看到的是 OH 或 H2O,”他說。“我相信對現有資料的進一步分析可能會區分這兩種情況。”
另一方面,盧西指出,“深度撞擊”研究“表明該訊號正在隨溫度或時間變化,這讓我覺得水更可能存在,僅僅是因為 OH 與礦物質結合得非常緊密,並且不會非常活躍。” 在某些地方,例如赤道附近,白天溫度很高,“深度撞擊”探測到訊號在太陽直射頭頂時消散,並在月球傍晚涼爽的溫度到來時恢復。
對這種現象的一種解釋是,太陽風中帶電的氫原子流可能與含氧月球礦物質發生反應,從而在表面產生水。這個過程可以解釋在陽光分解水分子後,資料中看到的穩定、快速的補充現象。
陽光指出,在她看來,問題不在於是否存在氫氧根或水,而在於每種物質對光譜特徵的貢獻有多大。“水和氫氧根有點混合在一起,更難知道什麼是獨特的水,什麼是獨特的 OH,”她說。“然而,我們看到隨著水的流失而發生變化,並且我們看到吸收特徵的不同部分發生變化,因此我們看到不同的物質進進出出。對此最簡單的解釋當然是水正在流失。OH 的鍵合力要強得多;更難去除。”
彼得斯說,將三篇論文的資料放在一起看,就解決了水的問題。“基本上,底線是,如果你閱讀所有三篇論文,毫無疑問,水和氫氧根存在於月球的表面上層,”她說。
那麼,為什麼這種廣泛存在的表面現象以前從未被發現過呢?特別是考慮到它的發現部分依賴於 10 年前的資料?“我認為這只是科學社會學中一種有趣的現象,即人們根本沒有想到要進行測量,”盧西說。
陽光說,對極地陷阱(例如 LCROSS 尋找的陷阱)的關注往往主導了月球表面水的搜尋。“每個人都傾向於從極地冰蓋、溜冰場和湖泊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而我們談論的是分子,”她說。“這是人們思考月球上水的方式的真正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