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似乎能夠認出自己的倒影

經過訓練的獼猴在鏡子中研究自己,引發了關於動物自我認知能力的辯論

魔鏡魔鏡告訴我,誰是所有動物中最聰明的?

在鏡子中識別自己的能力一直被認為是高等認知能力的標誌,只存在於人類和最聰明的動物中,並且是同理心的基礎。本週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頗具爭議地報道說,獼猴可以透過訓練來關注自己在鏡子中的形象,這是在任何猴子物種中的首次觀察。

然而,這一發現提出的問題與它回答的問題一樣多——不僅關於猴子的認知能力,還關於鏡子自我認知作為衡量動物智力的方法。“僅僅因為你的行為好像你認出了自己在鏡子中的樣子,並不一定意味著你已經實現了自我認知,”奧爾巴尼紐約州立大學的進化心理學家戈登·加洛普說,他在 1970 年首次證明了圈養黑猩猩的鏡子自我認知能力。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當大多數動物在鏡子中遇到自己的倒影時,它們的行為就像看到了另一個生物。它們會猛烈攻擊、大聲呼叫並表現出其他社交行為。當加洛普將一面全身鏡放在黑猩猩的籠子旁邊時,它們最初就是這樣表現的。但幾天後,它們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並開始審視自己,加洛普說。“它們會觀察自己的嘴巴內部;它們會觀察自己的舌頭移動。”

這讓他相信黑猩猩認出了自己在鏡子裡的樣子。他知道其他科學家會持懷疑態度,所以他開發了一種鏡子自我識別測試。在黑猩猩開始表現得好像看到自己在鏡子裡後,大約 10 天后,他給它們麻醉並在它們臉上看不到的位置(例如眉脊上方)塗上無味的紅色標記。

當再次向它們展示鏡子時,被標記的黑猩猩會觸控標記,然後嗅它們的手指。沒有首先接觸過鏡子的猿類表現得好像它們看到了另一隻黑猩猩。加洛普的發現已在數十隻黑猩猩身上得到重複,並擴充套件到其他大型猿類,最令人信服的是猩猩。其他研究人員報告說,海豚、大象,甚至喜鵲都可以在鏡子中識別自己。然而,許多這些報告尚未被重複,並且通常僅限於單個個體。

再次審視
然而,一項又一項的研究表明,猴子無法在鏡子中識別自己。例如,加洛普在鏡子面前飼養了兩隻獼猴 15 年。它們學會了忽略鏡子裡的“另一隻猴子”,即使它們利用了反射的視野。“如果我們進入房間,它們看到了我們的倒影,它們會立即轉向直接面對我們,”加洛普說。“但當它們在鏡子裡看自己時,它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所看到的東西的來源或意義。”

在最新的研究中,中國上海生物科學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龔能和他的團隊想知道猴子是否可以被訓練成在鏡子裡識別自己。他的團隊將獼猴約束在鏡子前,並用低功率但仍然疼痛的雷射束照射它們的臉部。當猴子觸控臉上刺激的來源時,它們會得到食物獎勵。

經過 12-38 天的這種治療方案後,7 只猴子中有 5 只通過了加洛普最初的標記測試,使用鏡子觸控塗在它們臉上的無味標記。該團隊報告說,在籠子裡放有鏡子的情況下,其中一些猴子似乎會使用鏡子來探索它們原本看不到的身體部位。龔能說,猴子具有自我識別的神經“硬體”,“但需要適當的訓練才能獲得實現自我識別的‘軟體’”。

但其他科學家持懷疑態度。“我認為更簡潔的解釋是,猴子只是在做它們在數千次試驗中接受訓練和被迫做的事情,”加洛普說。“如果我教某人智商測試的正確答案,他們的智商因此而上升,他們會更聰明嗎?”紐約市亨特學院的比較心理學家戴安娜·里斯參與了海豚和大象鏡子自我識別研究,她區分了動物自發地使用鏡子和猴子在大量訓練後才這樣做之間的區別。

任何動物在鏡子前的行為的意義更加令人擔憂。龔能說,猴子是否具有自我意識“難以解決”。加洛普認為黑猩猩的鏡子自我認知是自我意識的開始以及想象他人心理狀態和觀點的能力,而里斯則認為它是“複雜大腦的湧現屬性”。

其他科學家則更加謹慎。《動物行為》雜誌 1999 年對靈長類動物鏡子自我認知研究的評論說,物種之間的差異可能是由於它們被飼養的條件造成的,並且推測該技能與其他認知能力(例如推斷他人的心理狀態)的關係為時過早。評論冷靜地總結道:“鏡子自我探索提供了鏡子自我識別的證據。”

本文經許可轉載,首次發表於2014 年 1 月 9 日

Ewen Callaway is a senior reporter at Nature.

More by Ewen Callaway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