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腦區域記錄善意行為

靈長類動物擁有利他主義的“計數圖表”,記錄社會獎勵和饋贈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猴子可能並不以慷慨著稱,但當它們表現出無私行為時,大腦中的特定區域會記錄這些善意。

這項對神經元計數圖表的發現可能有助於科學家理解靈長類動物和人類正常社會行為的神經機制,甚至可能為自閉症等社會處理能力受損的疾病提供見解。

史蒂夫·張和他在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市杜克大學的同事們,在猴子執行與獎勵相關的任務時,使用電極直接記錄了已知參與社會決策的前額葉皮層三個區域的神經元活動。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當可以選擇自己從管子裡喝果汁,或者把果汁給鄰居時,測試猴子大多會選擇自己喝。但是,當選擇是在把果汁給鄰居或兩隻猴子都得不到果汁之間做出時,選擇的猴子通常會選擇把飲料給另一隻猴子。

研究人員發現,在被記錄的三個大腦區域中的兩個區域,神經元僅在果汁獎勵存在或不存在的情況下放電。相比之下,第三個區域——即前扣帶回——僅在猴子將果汁分配給鄰居並觀察到鄰居收到果汁時才做出反應。作者認為,ACG 中的神經元同時對這一行為做出反應並記錄下來。該研究的結果今天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

“這是我們第一次如此完整地瞭解社會認知關鍵方面的神經元活動。這絕對是一項重大成就,”英國牛津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馬修·拉什沃思說。

前扣帶回已知是靈長類動物專門用於社會決策的區域,它位於大腦中與人類同理心產生相關的區域相同的位置。

表現友善
“人類社會互動的巨大複雜性以及我們發現的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獎勵的巨大差異引發了關於前扣帶回在人類大腦中的運作方式是否相似的問題,” 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從事神經影像學和人類認知研究的馬修·阿普斯和納倫德·拉姆納尼在給《自然》雜誌的電子郵件中表示。

透過發展大腦中體驗他人獎勵的特定部分,社會決策和類似同理心的過程可能在靈長類動物的進化過程中受到青睞,以允許利他行為。“這最初可能是為了促進對家人的友善,因為他們共享基因,後來是對朋友的友善,以獲得互惠互利,”杜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該論文的共同作者邁克爾·普拉特說。

作者認為,這三個大腦區域神經元訊號傳導之間的複雜平衡可能對人類正常的社會行為至關重要,而這種平衡的破壞可能導致各種精神疾病,包括自閉症譜系障礙。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這篇文章於 2012 年 12 月 23 日首次發表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