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搭配新冠疫苗引發強效免疫反應

一項超過600人試驗的初步結果首次展示了組合不同疫苗的好處

Massive pile of empty vaccine vials.

COVID-19 疫苗供應不穩定的國家可能會受益於在第一劑和第二劑中使用不同的疫苗。

在西班牙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為人們接種牛津-阿斯利康和輝瑞-生物科技 COVID-19 疫苗都能產生針對 SARS-CoV-2 病毒的強效免疫反應。

一項超過 600 人參與的試驗的初步結果於 5 月 18 日在一個 線上簡報 中公佈,首次展示了組合不同冠狀病毒疫苗的好處。英國一項類似策略的試驗於上週報告了安全資料,預計很快將釋出關於免疫反應的進一步發現。

由於安全方面的考慮,一些歐洲國家已經建議,一些或所有已接種第一劑由英國牛津大學和英國劍橋阿斯利康公司開發的疫苗的人,第二劑應接種另一種疫苗。研究人員希望,這種混合搭配的新冠疫苗接種方案將比兩劑單一疫苗引發更強、更穩健的免疫反應,同時為面臨各種疫苗供應不穩定的國家簡化免疫工作。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看起來輝瑞疫苗顯著增強了單劑阿斯利康疫苗接種者的抗體反應。這完全是個好訊息,”加拿大漢密爾頓麥克馬斯特大學的免疫學家周星說。

初免和加強

從四月份開始,西班牙 CombivacS 試驗招募了 663 名已經接種第一劑牛津-阿斯利康疫苗的人,該疫苗使用無害的黑猩猩‘腺病毒’來傳遞指令,使細胞製造 SARS-CoV-2 蛋白。三分之二的參與者被隨機挑選出來,在接種第一劑疫苗至少八週後,接受由紐約市的輝瑞和德國美因茨的生物科技公司生產的基於 mRNA 的疫苗。一組 232 人的對照組尚未接受加強劑。該研究由馬德里的卡洛斯三世健康研究所領導。

西班牙巴塞羅那 Vall d’Hebron 大學醫院 CombivacS 研究的調查員 Magdalena Campins 報告說,輝瑞-生物科技加強劑似乎刺激了接種牛津-阿斯利康疫苗的參與者的免疫系統。在接種第二劑後,參與者開始產生比以前高得多的抗體水平,並且這些抗體能夠在實驗室測試中識別和滅活 SARS-CoV-2。未接受加強疫苗接種的對照組參與者的抗體水平沒有變化。

這正是研究人員所希望和期望的混合不同疫苗的效果,這種策略被稱為異源初免和加強,已用於對抗其他疾病(如埃博拉)的疫苗。“這些反應看起來很有希望,並顯示了異源初免-加強方案的潛力,”馬薩諸塞州波士頓 Beth Israel Deaconess 醫學中心病毒學和疫苗研究中心主任 Dan Barouch 說。

周星說,根據早期的試驗資料,對輝瑞加強劑的抗體反應似乎甚至比大多數人在接種兩劑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後產生的抗體反應更強。但尚不清楚這些反應與接受兩劑 mRNA 疫苗(如輝瑞-生物科技疫苗)的人的反應相比如何,mRNA 疫苗在第二劑後往往會引發特別強的抗體反應。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免疫學家 Daniel Altmann 說,進行這樣的比較是“蘋果和橘子”。他對混合搭配策略的強烈免疫反應“完全可以從基礎免疫學中預測出來”,他補充說。

Altmann 說,給人們接種第一劑和第二劑不同的疫苗可能是有道理的。但他想知道,如果人們需要第三劑來延長免疫力或預防新出現的冠狀病毒變異株,會發生什麼。重複劑量的基於病毒的疫苗(如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往往越來越無效,因為免疫系統會對腺病毒產生反應。相比之下,RNA 疫苗在增加劑量時往往會引發更強的副作用。“我確實認為,所有這一切中都有一個值得探索的疫苗學新世界,”Altmann 說。

上週,英國一項名為 Com-COV 的研究分析了相同兩種疫苗的組合,發現混合搭配組的人比接種兩劑相同疫苗的人經歷了更高比例的常見疫苗相關副作用,如發燒。在西班牙 CombivacS 試驗中,輕微的副作用很常見,並且與標準 COVID-19 疫苗方案中觀察到的副作用相似。沒有副作用被認為是嚴重的。

本文經許可轉載,最初於 2021 年 5 月 19 日 首次發表

Ewen Callaway 是《自然》雜誌的資深記者。

更多作者:Ewen Callaway

自然》雜誌創刊於 1869 年,是世界領先的綜合性科學期刊。《自然》雜誌發表最優秀的同行評審研究,推動突破性發現,並被世界各地的思想領袖和決策者閱讀。

更多來自:Nature magazine
SA Health & Medicine Vol 3 Issue 4本文最初以“Mix-and-Match COVID Vaccines Trigger Potent Immune Response”為標題發表於 SA Health & Medicine Vol. 3 No. 4 ()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82021-3qTBDlpZHxYwizvKhwPu9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