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儘管人們一直在尋找青春之泉,但變老仍然是不可避免的。一些衰老的生化效應被認為與細胞結構線粒體有關,每個細胞中都存在數千個線粒體。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轉換器,並擁有自己的DNA。科學家們早就知道,線粒體DNA(mtDNA)的突變在老年動物中變得越來越常見,但他們一直無法確定這些突變是衰老的原因還是結果。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Aleksandra Trifunovic及其同事對一系列小鼠進行了基因工程改造,使其攜帶一種名為DNA聚合酶-γ的酶的受損版本,這種酶通常校對線粒體DNA以確保正確複製並幫助DNA修復。隨後對轉基因動物的大腦、心臟和肝臟細胞進行的測試顯示,它們的mtDNA中的錯誤是正常小鼠的三到五倍。到25周齡時,即齧齒動物的青年期,突變體開始出現衰老的標誌性跡象,包括心臟問題、骨質疏鬆症、禿髮和生育能力下降。研究人員今天在《自然》雜誌上報告說,它們中沒有一隻活過60周。相比之下,正常小鼠的平均壽命為100周。研究小組寫道,未來的實驗可以使用這些過早衰老的小鼠來研究如何透過“遺傳、藥物或飲食干預來抵消”衰老。
在隨附的評論中,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Lawrence A. Loeb和George M. Martin強調,DNA聚合酶-γ只是可能與衰老相關的幾種分子之一。不過,Loeb說,“這是線粒體突變導致衰老的第一個非相關性證據。”他認為,有了這些知識,現在可能可以設計出一種具有增強校對和修復能力的線粒體聚合酶,以觀察這種分子是否可以延長壽命。--Alla Katsnel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