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西比河拯救計劃被認為規模太大不容失敗

一項旨在透過切斷河流巨型堤壩來拯救消失的溼地的計劃引發爭議

A sediment plume from the Mississippi River Delta along the Louisiana coastline.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衛星影像。

R.尤金·特納在路易斯安那州研究河流改道和其他人為工程解決方案對該州消失的沿海溼地的影響,已經有近 50 年的職業生涯。

然而今天,他卻處於一個令人羨慕的位置,即反對有史以來構想的最大規模的溼地恢復專案之一:路易斯安那州在密西西比河下游進行的近 20 億美元的米德-巴拉塔里亞灣沉積物轉移專案(氣候導報,3月11日)。

專家表示,該專案目前正在接受聯邦環境審查,是路易斯安那州 50 年、500 億美元沿海恢復工作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州政府官員和生物學家表示,如果沒有它,路易斯安那州最南端將在本世紀末消失。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是,這個專案是否大到不能失敗?特納認為是的,並且他為此付出了代價。

“我在立法會議上被指責為騙子,”特納在一次電話採訪中解釋道,一位立法者對他合著的 2019 年研究報告做出了回應,該研究報告挑戰了支援密西西比河兩項沉積物轉移提案的科學模型,一項針對巴拉塔里亞灣,另一項針對河流對面的布雷頓海峽。

這份論文認為,河流改道將破壞的溼地比它們所能拯救的更多,該論文是基於更上游的早期改道的表現,這些改道的目標與巴拉塔里亞灣和布雷頓提案不同。即便如此,特納表示,他的研究——與普遍觀點背道而馳——使他處於局外人的地位。

“如果你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你通常不會被邀請參加下一次聽證會,”他說。

路易斯安那州的溼地在半個多世紀前開始消失,大部分破壞歸因於人類活動,如堤壩建設、航道疏浚以及石油和天然氣開發。但氣候變化正在充當放大器,風暴潮和不斷上升的墨西哥灣將鹽水推入依賴淡水輸入的敏感沼澤和近岸地區。

巴拉塔里亞灣專案的發起人和擁護者表示,這正是需要大規模河流改道的原因。它們允許密西西比河將必需的沉積物和淡水沉積到缺乏溼地的地區,這些地區是抵禦風暴潮的最後一道防線,並支援世界上最多產的漁業之一。

“這是路易斯安那州東南部沿海恢復的基石,”負責監督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恢復計劃的州沿海保護和恢復管理局的運營助理主管布拉德·巴特說。“我們的沉積物轉移專案是我們沿海管理計劃中唯一解決我們問題根源的專案。”

巴特的論點得到了政府內外科學家的支援,他們對這些專案進行了廣泛的建模——結果包含在陸軍工程兵團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草案中。

環境影響報告書確定了各種溼地影響,但總體而言,發現該專案將有助於在 50 年內建設近 50 平方英里的溼地面積,具體取決於水流量、沉積物擴散和抵消海平面上升的速度。

並非所有人都同意。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氣候變化法律和政策專案主任、法學教授埃德·理查茲表示,他認為陸軍工程兵團對巴拉塔里亞沉積物轉移的總體有利審查是受到華盛頓和路易斯安那州政治人物的推動,他們對結果不確定的實驗進行了投資。

“這件事的影響範圍很大,人們都緊緊抓住它,因為他們想相信他們可以透過在堤壩上打個洞來拯救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理查茲說。“所有的科學都表明這大多是胡說八道,但他們有數學模型說它會奏效。”

理查茲說,路易斯安那州內外的其他沿海科學家也提出了這些擔憂,但很少有人願意反對這個承載著如此重大意義的專案。

密西西比州維克斯堡陸軍工程兵團工程研究與發展中心的技術審查員加里·布朗表示,他知道關於巴拉塔里亞灣專案的科學分歧。布朗和同事 2019 年的一項建模工作顯示,“與[水]改道相關的植被存在大量淹沒影響。”

但是,布朗說,溼地的損失和恢復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水釋放的時間、數量和位置。他說,他認為沿海保護和恢復管理局的巴拉塔里亞灣模型背後的“努力和嚴謹性”很高。“另一方面,他們正在解決的問題本質上是複雜的,”他補充說。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榮譽教授、地質學家和該大學沿海研究所前所長哈里·羅伯茨表示,即使結果不確定,“這些大規模改道是我們減緩沿海平原損失的唯一方法。”

對於特納關於河流改道將永久破壞溼地而不是建設溼地的論點,羅伯茨回應說,“你建造三角洲,植物就會來”,即使一些溼地和相鄰的高地最初被淹沒。

“我認為特納的觀點是正確的,它會產生一些破壞性影響——區域性影響和短期影響——但如果你從整體上看,它是一個非常積極的影響,”他補充說。

經 POLITICO, LLC 許可,轉載自E&E 新聞版權所有 2021 年。E&E 新聞為能源和環境專業人士提供重要新聞。

Daniel Cusick covers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He joined E&E News in 2003 and has filed news stories from South Florida to Northern Minnesota. He has reported from more than a half dozen hurricane recovery zones and documente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resilience and energy transitions in East Africa. He lives in Minneapolis.

More by Daniel Cusick

E&E News provides essenti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 news for professionals.

More by E&E New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