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變暖的速度大約是全球平均速度的兩到四倍。隨著極地冰蓋融化和永久凍土層解凍,科學家們正在爭分奪秒地密切關注這個變化中的區域及其對地球其餘部分的影響。他們的研究經常面臨巨大的挑戰——從惡劣的環境到破壞儀器的北極熊——但現在他們面臨著另一個障礙:實際上缺乏來自俄羅斯的資料。
俄羅斯佔北極陸地面積的近一半。但自從該國入侵烏克蘭以來,與俄羅斯科學家的全球合作已經停滯,俄羅斯的野外考察站也對大多數外國研究人員關閉。本週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證實,如果這些趨勢持續下去,對不斷變化的北極的科學理解將顯著惡化。
丹麥奧胡斯大學的北極生態系統建模師、首席研究作者埃夫倫·洛佩茲-布蘭科說,在減去俄羅斯資料後,描繪北極氣候的數字偏差可能與氣候變化本身預計到2100年造成的影響一樣劇烈。“這是這場衝突的又一個附帶損害。”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洛佩茲-布蘭科和他的同事們在他們的研究中使用了來自北極陸地研究和監測國際網路 (INTERACT) 94 個站點中的 60 個站點的資料,這是北緯地區最大的研究站網路。他們選擇的 60 個站點中,近三分之一位於俄羅斯,所有站點都位於北緯 59 度以上,略低於格陵蘭島南端。然而,研究人員排除了位於格陵蘭島冰蓋上的站點,因為它不是典型的陸地生態系統。
他們使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開發的一套計算機模型來評估 2016 年至 2020 年以及 2096 年至 2100 年期間,在包含和不包含 17 個俄羅斯站點的情況下,八個生態系統變數(包括溫度、降水和積雪深度)在整個北極地區的代表性如何。
研究人員的分析揭示了整個北極地區現有的知識差距,即使包括所有站點也是如此。這可能是因為更多的站點位於相對潮溼、溫暖、植被密度較低的地方。“基本上,在惡劣、偏遠的環境中收集資訊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所以不幸的是,資料非常有限,”洛佩茲-布蘭科說。“我們沒有整個區域協調或標準化的資料集。”
研究結果還表明,當排除來自俄羅斯站點的資料時,關鍵生態系統變數的偏差顯著增加——這降低了科學家準確描述北極變化的能力。
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副所長榎本浩之(未參與這項工作)表示,這項新研究表明,如果沒有俄羅斯的合作,就不可能獲得氣候變化對北極影響的全貌。
他說,雖然這種情況是科學界早已懷疑的,但擁有“具體的分析”來證實這一點“是非常可取的”。
挪威北極大學 UiT 的氣候與環境科學家金·霍爾曼(未參與這項研究)表示,這份“嚴謹”的新論文預示著北極科學其他領域將出現“更加劇烈的侵蝕”,尤其是那些系統覆蓋範圍不如陸地生態系統或更依賴俄羅斯觀測的領域。這可能包括對海洋生物學、河流生態系統和海洋學的研究——“更不用說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了,沒有這些學科,我們就會對俄羅斯北極地區人類的命運一無所知,”霍爾曼說。
“為了瞭解北極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需要對這個異質且複雜的環境的各個方面進行詳細的長期監測,”他補充道。“俄羅斯資料的缺失是人類的巨大損失,也損害了我們發現變化的能力,並在更大程度上損害了我們建立能夠可靠預測未來變化的知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