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萊塢電影版本的復仇中,我們受冤屈的英雄理所當然地戰勝了惡棍。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復仇幾乎從來沒有這麼明確。受委屈的人通常不知道,或者無法接觸到,具體對他們做了錯事的人。相反,心理學家稱之為“轉移性復仇”的現象發生了,復仇者將目標對準代理人——類似於最初的違法者的人。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當目標似乎與作惡者屬於同一群體時,轉移性復仇會更令人感到滿足。
這項研究探討了實體性,這是一種衡量人們彼此之間關聯程度的指標。公共汽車站的隨機人群實體性較低。運動隊隊員——為了共同的目標而結盟並穿著相同的隊服——實體性很高。
該研究的作者進行了三個實驗,比較了針對低實體性和高實體性第三方的轉移性復仇。第一個實驗涉及假設情景;第二個實驗讓受試者回憶起他們感到受委屈的時刻,然後推測如果他們有機會對各種第三方進行報復,他們會感覺如何。在第三個實驗中,現實生活中的受害者可以選擇對無辜的、真實的第三方進行報復。學生們被操縱,相信他們在拼圖測試中的夥伴決定不分享餐廳禮品卡的抽獎券獎品。在參加測試之前,學生們觀看了一段影片,影片中他們的夥伴——後來成為他們的死敵——與另外兩名穿著與作惡夥伴相似或不同的學生交談或無視他們。受委屈的學生可以選擇什麼都不做,或者透過強迫其他學生觀看令人不快的影像來尋求復仇。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所有實驗中,復仇者都報告說,針對聯絡更緊密的人,與公正相關的滿意度更高。這項研究說明了轉移性復仇如何助長例如種族幫派戰爭,該研究的合著者、德國馬爾堡菲利普大學的心理學家阿恩·舍斯特倫說。結果還表明,可以如何打破報復迴圈。“一種潛在的策略,”舍斯特倫說,“可能包括促進對群體變異性的認知”,從而使目標群體看起來不那麼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