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家正在為拯救中國的一個遺址而奮鬥,該遺址包含了有記錄以來最早的一些動物的化石。本月,他們爭取到磷礦開採的暫時停止,而磷礦開採已經破壞了一些化石層。
受威脅的遺址是位於中國南方貴州省甕安地區的陡山沱地質構造的一部分。它富含儲存軟組織和細胞結構的礦物質,並在 20 世紀 90 年代後期成名,當時科學家開始發現儲存完好的海綿化石和其他不尋常動物的胚胎,其年代可追溯到大約 6 億年前。
這些發現挑戰了幾乎所有主要動物譜系都在“寒武紀大爆發”期間(大約 5.4 億年前)出現的理論1, 2。最近,從陡山沱挖掘出的被認為是胚胎的微觀化石引發了關於動物雙側對稱起源的爭論。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找到可與之媲美的遺址,並且可能會失去真正瞭解地球早期動物進化的機會,”洛杉磯南加州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戴夫·博特傑說,他估計該遺址僅有 5% 的化石被髮掘出來。“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他說。
本月在訪問陡山沱時,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朱茂炎震驚地發現,一個 2015 年開放的新化石遺址,其含化石沉積物已被磷礦開採完全剝奪。該地區最早發現化石的地點多年前已被摧毀。第三個關鍵的化石採集區,在過去 15 年裡出土了該地層中大部分新化石,也被 2014 年採礦引發的山體滑坡掩埋。“這真是一場災難,”朱說。
哈佛大學(位於馬薩諸塞州劍橋)的古生物學家安德魯·諾爾在 20 世紀 90 年代曾在此工作,他說磷礦開採者在古生物學家到達之前就在陡山沱地區作業,並且在某種程度上透過攪動新鮮岩石促進了發現。“但如果採礦速度加快到甕安地層很快就會被完全開採完的地步,那麼新鮮暴露帶來的好處就毫無意義了。”
朱說,過去兩年採礦速度急劇加快。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他和其他人曾試圖說服當地政府,這些遺址需要保護。但朱說,他現在意識到,這些努力常常受到溝通不暢和當地政府官員頻繁更迭的阻礙,是不夠的。
化石行動主義
朱和他的同事們採取了更有力的行動。他於 4 月 2 日至 3 日在甕安組織了一個研討會,並邀請了包括博特傑在內的科學家來論證保護該遺址的必要性。該聯盟取得了初步勝利。研討會幾天後,當地政府官員下令停止該地區的採礦活動,同時制定策略。朱說,相關措施可能包括尋找其他採礦地點。他希望最終能夠將一個面積為 1.2 平方公里的中心化石採集區關閉採礦,並將其指定為國家地質公園。
諾爾說,在其他地方取得成功的解決方案是讓礦工與科學家協同工作。“僱用一名地質學家來開採主要的含化石地層並不困難,這些地層不是很厚,並且可以儲存樣本,可能需要數噸,以供未來研究。”
但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位於布萊克斯堡)的地質生物學家肖書海看來,這場喧囂可能製造了另一個問題,他曾在 20 世紀 90 年代在陡山沱工作。朱的呼籲引起了中國媒體的關注,提高了該遺址在黑市交易商中的知名度。“到目前為止,這個遺址還沒有進入化石交易商的視野,”他說。“但是,如果公眾對該遺址的標本有需求,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 2017 年 4 月 20 日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