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塔斯馬尼亞虎”捕食大型獵物

一項對古代袋狼骨骼的分析表明,這種有袋動物儘管體型較小,但咬合力非常強大
 

研究人員表示,一種已滅絕的有袋動物獵手,體型只有狐狸大小,可能捕獵比自身更大的獵物。

這種捕食能力使這種古老的生物與其最近的現存親屬,同樣已滅絕的袋狼,或稱“塔斯馬尼亞虎”有所不同。最後一隻已知的野生袋狼於1930年被射殺,最後一隻圈養的該物種於1936年死於動物園。

狩獵顯然是導致該物種滅絕的原因之一。人們將這種像狗一樣的塔斯馬尼亞虎作為目標,因為他們認為這種動物會殺死綿羊;事實上,2011年發表在《動物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種生物的下顎太弱,無法捕獲大型獵物,它們只會殺死比自己小的動物。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項新的研究分析了一個儲存異常完好的、已滅絕的袋狼近親的完整骨骼,被稱為Nimbacinus dicksoni;該標本的年代約為1160萬至1600萬年前。

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的動物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斯蒂芬·沃羅說:“發現Nimbacinus的完整骨骼是一個真正了不起的發現,尤其它儲存得如此完好。”

小型獅子和食肉袋鼠

這種有袋食肉動物的體型大約相當於一隻非常大的家貓或一隻小型狐狸,重約11磅(5公斤)。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的動物學家、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瑪麗·阿塔爾德說:“它的臉看起來像貓和負鼠的混合體。” [有袋動物圖集:一袋可愛的小動物]

現代袋狼(Thylacinus cynocephalus)體型較大,相當於中型或大型犬。現代袋狼的體重在40到70磅(20到30公斤)之間。

古生物學家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澳大利亞的裡弗斯利世界遺產區發現了化石。在古代,溫暖、潮溼的低地雨林覆蓋著該地區——然後,大約在1000萬到1500萬年前,它逐漸變得涼爽乾燥,轉變為乾燥的開闊林地和草原。

Nimbacinus屬於一個已滅絕的有袋食肉動物科,稱為袋狼科,由至少12個已知物種組成。Nimbacinus可能與幾種其他袋狼物種一起生活在古代的裡弗斯利,還有比家貓小的有袋獅和小型食肉袋鼠,它們都可能在爭奪獵物。

沃羅告訴生命科學:“作為一種中型食肉動物,Nimbacinus很可能被更大的食肉動物捕獵,包括蛇、陸生鱷魚和更大的有袋獅物種。”

除了對最近滅絕的袋狼的研究之外,關於袋狼科的大部分知識都來自頭骨碎片,這限制了科學家對這些動物的推斷。然而,新出土的Nimbacinus頭骨幫助阿塔爾德和她的同事重建了這種生物可能的生活方式。

模擬有袋動物

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Nimbacinus頭骨的3D計算機模型,以真實地模擬頭骨可能如何活動。數字化重建整個頭骨是一項挑戰,因為它的顱骨頂部略有壓碎,只有下顎或下頜的一半是完整的。阿塔爾德告訴生命科學:“這就像開啟一個拼圖遊戲盒,卻發現關鍵的碎片丟失了。”

然後,科學家將Nimbacinus頭骨的機械效能與已滅絕的袋狼進行了比較。他們還將其效能與現存的有袋食肉動物(如塔斯馬尼亞惡魔、斑尾袋鼬和北部袋鼬)進行了比較。這些動物屬於不同的、多樣化的有袋食肉動物科,即袋鼬科。

令人驚訝的是,研究人員發現Nimbacinus頭骨的機械效能與斑尾袋鼬(一種不同的有袋食肉動物科的成員)的相似度遠高於Nimbacinus的近親袋狼。

這些發現表明,Nimbacinus的咬合力對於其體型而言是強大的,它主要是食肉動物,並且可能能夠捕獵比自身更大的獵物。

阿塔爾德說:“我們對Nimbacinus頭骨的生物力學分析表明,它很可能是雨林中的機會主義獵人,並且生活方式與較大的現存袋鼬科動物(如斑尾袋鼬)大致相似。” “它可能捕食小型到中型的鳥類、青蛙、蜥蜴和蛇,以及各種有袋動物,包括負鼠、袋狸、袋鼬科動物、考拉的古代祖先、小型沙袋鼠、獸齒類[具有迴旋鏢形臼齒的已滅絕有袋動物]、有袋鼠和袋熊。這表明Nimbacinus和斑尾袋鼬之間可能存在趨同進化,這意味著這兩個物種獨立地進化出相似的適應性以適應相似的環境。” [6種可能復活的已滅絕動物]

相比之下,最近滅絕的塔斯馬尼亞虎在其可以吃的東西方面比Nimbacinus和大型現存的袋鼬科動物更加專業化。阿塔爾德說,這很可能使塔斯馬尼亞虎在可以捕獵的獵物範圍上更加受限,“並且更容易滅絕”。

沃羅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生命科學,重建過去的群落和構成它們的物種的生態學“對於我們繪製和理解隨著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化至關重要”。“試圖瞭解這些動物是如何生活的以及它們吃什麼也很有趣!”

Nimbacinus骨骼的未來分析可能會揭示它是否像斑尾袋鼬一樣部分是樹棲的,這可能有助於解釋研究人員迄今為止在這兩個有袋動物物種之間注意到的相似之處。

科學家於4月9日在《PLOS ONE》雜誌上線上詳細介紹了他們的發現。

版權所有 2014 年生命科學,TechMediaNetwork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許可,不得釋出、廣播、重寫或重新分發此材料。

Charles Q. Choi is a frequent contributor to 大眾科學. His work has also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Science, Nature, Wired, and LiveScience, among others. In his spare time, he has traveled to all seven continents.

More by Charles Q. Choi

LiveScience is one of the biggest and most trusted popular science websites operating today, reporting on the latest discoverie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and fascinating breakthroughs that impact you and the wider world.

More by LiveScien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