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 書評:天賦錯覺

來自大眾科學MIND的書籍和推薦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智慧啟迪:《天賦錯覺》:重新定義智慧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Basic Books出版社,2013年(26.99美元)

2003年,認知心理學家考夫曼申請了蓋茨劍橋獎學金,並懷揣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他想要重新定義智慧。這項使命對他個人意義重大。童年時,他被貼上學習障礙的標籤,低測試分數將他安排到補習班。後來他證明自己是一名有能力的學生,但考夫曼仍然對一項簡單的測試就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感到著迷和不安。

在《天賦錯覺》一書中,考夫曼帶領我們踏上他在劍橋的研究開啟的智力之旅。他描述了流行的大腦能力測量方法(如智商測試)的侷限性,並提出了對智力的新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有影響力的報道,講述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


1921年,心理學家劉易斯·特曼開始追蹤一批智商非常高的精英學生。成年後,這些受試者通常比智商較低的學生群體更健康、更適應社會,並擁有富有成效、成就斐然的職業生涯。然而,當時的批評者指出,這些結果可能僅憑社會經濟地位就可以預測,而且特曼的測試遺漏了一些有天賦的個體,包括兩位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儘管存在這些缺陷,學生仍然經常透過此類措施進行排名。透過早期測試和教師選擇,某些兒童被挑選出來接受強化課程計劃,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力,而另一些兒童則被貼上成績差的標籤,這往往會降低他們對自己的期望,並損害他們在學校的表現。

考夫曼認為這個系統存在問題,因為一個人的智力比SAT分數所能捕捉到的要細緻得多。他令人信服地論證了將有價值但不太容易衡量的屬性納入我們對智力的看法,例如毅力,它可以推動有動力的學生獲得比不那麼投入的同齡人更高的測試分數;以及創造力,這體現在那些更傾向於直覺而非智力的人身上。

他還求助於神經科學來幫助解釋不同形式的智力是如何產生的。例如,推斷潛在模式的能力與頂額葉皮層(parietofrontal cortex)的活動密切相關。與此同時,創造力似乎與大腦的靜息網路有關,這是一個由協調區域組成的鏈條,包括皮層和海馬體的區域,這些區域在做白日夢或反思時處於活躍狀態。

最有力的是,考夫曼闡明瞭揭示是什麼賦予每個人獨特的智力品牌的重要性,同時考慮了個人目標、心理和腦化學。他詳細描述了學者症候群和神童,以及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獨特優勢。透過拓寬我們對智力的概念,也許我們可以培養出更多偉大的頭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