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書評:《思想的起源》

來自《大眾科學·心智》的書籍和推薦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認知偽科學:《思想的起源》:融合、創造力和人類火花
作者:馬克·特納
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

1908年,數學家亨利·龐加萊將創造過程描述為湧入意識的“成群……直到成對互鎖”的思想碰撞。不久之後,格式塔心理學家諾曼·邁爾、行為主義者克拉克·赫爾和其他人開始研究思想和行為如何結合,在20世紀80年代,在對動物和人類的實驗室研究中,我證明了組合過程是有序且可預測的,並且可以在計算機上建模。

但在《思想的起源》一書的開頭,凱斯西儲大學的認知科學家特納聲稱,他和一位同事“在10年前才首次完整地介紹了關於融合的研究”。更糟糕的是,這本書的其餘部分根本不包含生物學家或物理學家會認為是“研究”的內容。相反,特納描述了一個神話般的精神世界,其中充滿了完全虛構的物體(“網路”、“支架”、“思想束”)和模糊的機制(“精神空間被縫合在一起”),然後他用他異想天開的模型來分析,有時甚至是費力地分析人類的基本認知能力以及數十本書籍和電影的內容——從《聖經》到《小熊維尼》無所不包。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思想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特納說,懲罰的概念必然是另外兩個想法的融合:有人做錯了事,以及之後罪犯會受到懲罰。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想法都是其他想法的融合。融合是現代人類思維的“大槓桿”,它負責創造力、語言的巨大能力以及我們構想其他思想的能力。

也許是這樣,但我們如何知道特納理論的具體內容是正確的,或者他的理論比其他理論更好呢?他從未告訴我們如何判斷他所描述的過程何時沒有發生。換句話說,他的理論是不可證偽的,這是科學中的致命缺陷。

事實上,特納幾乎違反了所有優秀科學的規則:抽象概念被視為真實事物; 該理論的任何方面都不允許您衡量任何事物; 它沒有做出可以檢驗的具體預測; 等等。然後還有同義反復:特納說,融合解釋了創造力,但人們“創造融合”。 明白問題所在了嗎?

在本書的結尾,特納最終放棄了,承認他對他的融合模型進行實驗研究的可能性持“懷疑”態度。換句話說,閱讀《思想的起源》與閱讀《物種起源》截然不同。它更像是閱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 它的優雅和範圍令人放心,直到您意識到自己被矇蔽了。至少弗洛伊德的理論有很多性。

羅伯特·愛潑斯坦,加利福尼亞州維斯塔美國行為研究與技術研究所高階研究心理學家,《大眾科學·心智》的特約編輯,以及《今日心理學》的前主編。他的最新著作是《青少年2.0:將我們的孩子和家庭從青春期的折磨中拯救出來》(Linden Publishing,2010年)。

更多作者:羅伯特·愛潑斯坦
SA Mind Vol 25 Issue 2本文最初以 “思想的起源” 為標題發表於SA 心智 第25卷第2期 (), 第68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314-68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