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雜誌評論:《差距》

來自《大眾科學·心智》的書籍和推薦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差距:將我們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的科學
作者:托馬斯·蘇登道夫
基礎圖書出版社,2013年

早在3萬年前,幾種直立行走、智慧型人科動物與我們的祖先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在印度尼西亞弗洛勒斯島上製造石器工具,丹尼索瓦人在西伯利亞南部的洞穴中居住,而尼安德特人的大腦至少與我們自己的一樣大,他們遍佈冰河時代的歐洲和中東地區。他們學會了在寒冷中生存,使用火,穿衣服,照顧病人,埋葬死者,甚至可能佩戴珠寶。這些人屬的同伴很可能擁有許多我們現在認為人類獨有的品質。心理學家蘇登道夫寫道,我們之所以能聲稱自己在動物中是特殊的,僅僅是因為我們最親近的親戚已經滅絕了。

《差距》一書中,蘇登道夫考察了將人類與其他動物明顯區分開來的鴻溝。他涵蓋了六個領域——語言、心理時間旅行(思考過去和未來)、心理理論(思考思考)、智力、文化和道德——在這些領域中,大量的巧妙研究探測了動物和(為了比較)幼兒的思維。類人猿能在鏡子裡認出自己,而猴子卻不能,這意味著什麼?鯨魚互相學習歌曲,但這算作文化嗎?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蘇登道夫寫道:“如果你把標準放低,你就可以得出結論,鸚鵡會說話,螞蟻有農業,烏鴉會製造工具,蜜蜂會大規模合作。”他把標準定得更高。儘管他提出了動物能力的“浪漫”和“掃興”兩種解釋,但他這本可靠且引人入勝的書籍的目的既不是誇大動物的智慧,也不是宣揚人類的特殊性。

相反,蘇登道夫將差距提煉為兩種首要能力:想象超出我們感官所感知到的不同情景的能力,以及將我們的思想聯絡在一起的強烈驅動力,透過互相尋求資訊或理解。這兩種能力將常見的動物特徵轉變為獨特的人類特徵:將溝通轉變為語言,將記憶轉變為計劃,將同情轉變為道德。蘇登道夫提醒我們,許多已滅絕的人科動物都具備這兩種能力,這使得它們更像我們,而不是類人猿。

最終,衡量當前的差距可能不如理解差距是如何形成的那麼重要。基因證據表明,智人與尼安德特人之間存在一些雜交。然而,我們很可能透過暴力或競爭,在它們的滅絕中扮演了不友好的角色。蘇登道夫運用他精湛的情景構建技巧,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會透過將已經瀕臨滅絕的類人猿推向滅絕,繼續擴大差距?我們的孫子孫女是否會因為猴子成為他們最親近的現存親屬而認為自己更加非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