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海如叢林:大腦中的競爭與合作如何塑造心智
大衛·A·羅森鮑姆
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
自然選擇——查爾斯·達爾文證明這是新物種起源的原因機制——對許多人來說難以理解。它不是我們看到的揮動高爾夫球杆使球運動起來的那種簡單的線性因果關係。線性因果關係通常是快速且明顯的;按結果選擇需要時間才能發揮作用,有時難以察覺。當出現以下情況時,你就知道它已經發生:(a)許多相互關聯的事件在環境中爭奪資源,(b)其中一些事件被選擇為更優,以及(c)隨後發生的這些型別的事件現在看起來更像被選擇的那些。選擇過程改變了機率;它加強了適應性,削弱了不適應性。
1978年,諾貝爾獎得主傑拉爾德·埃德爾曼提出理論,認為神經迴路之間的達爾文式競爭可能構成意識體驗的基礎。現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羅森鮑姆斷言,整個認知世界都沿著達爾文主義的路線運作——運動行為、思維、記憶和感知背後的神經迴路之間的競爭解釋了我們所想、所說和所做的一切。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是一個激進的想法,尤其是在一個方面。正如達爾文的理論消除了對“設計師”的需求一樣,羅森鮑姆的“叢林理論”消除了對“執行者”的需求。他堅持認為——並且與常識和經驗似乎告訴你的相反——在你內心沒有一箇中央的、監督的自我,在組織句子、做出決定和轉移注意力。相反,行為和感知傾向的群體彼此之間不斷競爭,並因環境中的線索和後果而得到加強或削弱。它們在任何時刻的總和決定了你做什麼。實際上,你是一個“多元體”。
羅森鮑姆說,另一種選擇是站不住腳的——也就是說,在你內心有一個實體指導你做什麼,但我們必須反過來解釋其行為。
遺憾的是,當羅森鮑姆沉浸於認知心理學領域的技術實驗的深奧知識中時,這個令人興奮的想法有時會迷失。更令人擔憂的是,他承認他的理論“更像是一個草圖,而不是一個完整的理論。” 競爭和選擇過程在物理上是如何運作的?羅森鮑姆無法說清。
撇開這些問題不談,《腦海如叢林》值得被選中。它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將人類認知完全置於自然科學巨人的肩膀上,達爾文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