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學習:關於何時、何地以及為何發生的驚人真相
作者:本尼迪克特·凱里
蘭登書屋,2014年
《我們如何學習》是凱里獻給所有內疚的懶人的禮物。在這本書中,這位屢獲殊榮的《紐約時報》科學記者拆穿了從小在學生身上根深蒂固的“正確”學習習慣——最大限度地減少干擾,養成學習儀式,找到安靜的空間——並用一種可以稱之為負責任的偷懶的方式取而代之。
偷懶是我們的天性——而且有充分的理由。凱里帶領讀者瀏覽一項又一項研究,揭示了小睡、做白日夢、背景噪音、遺忘和走開的好處:這些習慣通常被認為是學習的障礙,而不是驅動力。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了建立他的論據,凱里首先向讀者介紹了學習和記憶的神經學基礎——描述了儲存記憶的細胞網路如何每次回憶起記憶時都會擴充套件和增強,以及遺忘實際上是我們大腦修剪掉無關資訊的有用機制。
有了這個基礎,他繼續介紹增強記憶力的技巧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將大腦如何工作的研究彙集到人們可以用來更好、更有效地學習的快速技巧中。例如,凱里建議不要總是在同一個地點學習,而是更換地點,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與特定記憶相關的聯想數量,並使其在考試時更容易提取。他還消除了人們對社交媒體分散注意力的影響的擔憂,解釋了短暫的 Facebook 休息實際上如何透過清理你的頭腦並讓你以全新的眼光回到任務中來幫助你解決一個棘手的問題。在最後一部分,他還介紹了你可以用來潛意識地提高學習效率的技巧——例如,揭示了睡眠對這個過程的重要性(提示:非常重要)。
得益於凱里講故事的技巧,這本書既有趣又實用。他饒有趣味地敘述了開創性的學習和記憶研究人員設計的一些古怪實驗,以探索在缺乏現代腦成像技術的時代,大腦是如何運作的,他們經常使用自己或家人作為測試物件。在一個特別著名的實驗中,德國心理學家卡爾·鄧克爾使用常見的家用物品——包括火柴盒、蠟燭和圖釘——製作謎題,以梳理出產生頓悟的環境。
不出所料,凱里將他描述的學習策略融入到這本書中,這可能會讓人感到乏味——例如,當他回顧他剛剛涵蓋的概念或佈置家庭作業時。即便如此,讀完之後,我覺得我在這本書中吸收和保留的資訊比其他類似厚度的書更多,所以也許他有所發現。
當然,凱里並沒有建議完全放棄工作——成功總是需要努力的。但他提供的是一種使之儘可能輕鬆、高效和令人滿意的方法。最終,《我們如何學習》不僅僅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它還是充分利用生活的指南。誰會對這個不感興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