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雜誌評論《如何培養“野孩子”》

《大眾科學-心智》雜誌的書籍和推薦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如何培養“野孩子”:愛上自然的藝術與科學
作者:斯科特·D·桑普森
霍頓·米夫林·哈考特出版社:2015年 352頁 25美元

許多學齡前兒童及其父母都知道古生物學家桑普森,他在電視節目《<0xC2><0xA0>恐龍列車》中被稱為“斯科特博士”,他在節目中為動畫恐龍故事新增科學評論,並在每集結尾都鼓勵大家:“走到戶外,走進大自然,做出你自己的發現。”

在《<0xC2><0xA0>如何培養“野孩子”》中,桑普森對這句標語進行了有說服力的長篇闡述。他為培養兒童的“自然連線”的重要性提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並就如何在當今忙碌、高科技、日益城市化的生活壓力下做到這一點提供了周到的指導。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桑普森引用了多項研究,表明接觸大自然的好處,包括減輕壓力、增強免疫力和提高注意力。一些醫生甚至開始開“公園處方”,鼓勵患者到戶外活動。“總的來說,大自然對我們有益,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他寫道,並補充說,如果我們想要保護自然環境,就需要培養與自然環境的情感聯絡。正如進化生物學家斯蒂芬·傑·古爾德曾經指出的那樣:“我們不會為我們不愛的東西而戰。”

令人擔憂的是,近幾十年來,孩子們越來越被禁錮在室內,因為害怕的父母不鼓勵無人監督的遊蕩,學校也削減了課間休息時間,以便為應試準備騰出更多時間。如今,美國兒童平均每天花費超過七個小時在電子螢幕前,做作業、玩遊戲、看電視以及透過社交媒體與朋友互動。

為了彌合與自然日益增長的裂痕,桑普森探討了三個廣泛的主題:體驗、指導和理解。他強調,體驗應該是頻繁和親身實踐的;自然紀錄片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定期到當地綠地遊玩與盛大的優勝美地探險同樣重要:“與自然的有意義的聯絡首先是透過第一手的、多感官的體驗建立起來的,從後院充足的非結構化時間到公園裡的週末,再到偶爾的荒野之旅。”在桑普森的構想中,指導的重點是採納孩子們的玩耍態度,而不僅僅是傳遞資訊。“成為一名有效的導師意味著成為一個同謀,一個探險夥伴,一個線索追尋者,”他寫道。為了促進理解,桑普森贊成關注宏大的想法,例如進化論和宇宙學,向孩子們展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相互聯絡的——包括他們自己。儘管科技常常將孩子們與自然隔離開來,但它也可以用來培養對自然的欣賞,例如鳥類觀察、植物識別和尋寶遊戲(使用GPS進行戶外尋寶)的應用程式。

桑普森建議透過建立更多綠色校園、重新引入本地物種並透過步道網路連線公園,使城市更親近自然。《<0xC2><0xA0>如何培養“野孩子”》一書充滿了寶貴的想法,值得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活動家以及21世紀兒童的父母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