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幸福:改變你的行為,而非思維方式
作者:保羅·多蘭
哈德遜街出版社,2014年(25.95美元)
美國中西部地區的人們更幸福還是南加州的人們更幸福? 大多數人會指出天氣的差異,並猜測是後者。但事實上,這些地區的人口報告的總體生活滿意度大致相同。 這是因為人們很快適應了天氣,並將注意力轉向生活的其他方面。
在《設計幸福》一書中,行為經濟學家多蘭認為,一旦我們接受注意力如何塑造體驗,我們就可以學會將注意力轉移到能給我們帶來最大快樂的事物上。 多蘭將幸福定義為我們在一段時間內體驗到的快樂和目標感。 然後,他借鑑美國和歐洲的幸福資料,揭示了幾個普遍趨勢。 例如,志願服務往往與生活中更大的目標感相關,而看電視則與更大的快樂相關。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在幸福方面,一種方法並不適用於所有人。 多蘭提出,監測我們個人的快樂和目標感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什麼能給我們帶來滿足感。 從此出發,他提供了最大化這些刺激的方法。 例如,如果您想與親人共度更多美好時光,只需關閉電腦或手機可能有助於您更加專注當下。
儘管多蘭的許多建議聽起來可能很熟悉——不要期望過高,與讓你快樂的人在一起,投資於體驗而非物品——但他更進一步,用行為和腦科學的最新研究來支援這些觀點。 例如,在做出重大決定之前,我們經常被告知“睡一覺再想”。 神經影像學研究表明,當我們進行精神休息時,我們的大腦會繼續評估情況,這種無意識的反思通常比我們過度思考更能提供清晰的思路。 一項研究發現,與那些有額外時間積極研究自己選擇的人相比,在解謎後做出決定的受試者對自己的選擇更滿意。
總的來說,多蘭全面概述了幸福科學以及實現幸福的實用技巧。 在他探索是什麼讓我們快樂的過程中,多蘭觸及了一個強有力的觀點:幸福不必刻意追求,只需重新發現即可。 換句話說,快樂和目標感的來源就在我們身邊,只是需要知道在哪裡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