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雜誌評論:2006年10月/11月刊

摘自《大眾科學-心智》雜誌2006年10月/11月刊的評論與推薦

唱自己的歌

《音樂如何成為你的大腦:人類痴迷的科學》 丹尼爾·J·列維京 著。達頓出版社,2006年(25美元)

眾所周知,音樂可以撫慰狂暴的野獸,激勵行軍的隊伍,或感動戀人落淚。但沒有人確切知道這是如何發生的。丹尼爾·列維京是一位專業音樂家、唱片製作人,現在是麥吉爾大學的神經科學家,他解釋了關於音樂為何如此深刻地觸動我們的最新思考。他還推測,我們的大腦中是否進化出特定的通路來製作和聆聽音樂。

列維京利用腦成像技術,記錄了人們在聽音樂時的神經啟用情況,揭示了一種新穎的興奮級聯,它始於聽覺系統,並擴散到與計劃、預期和語言以及喚醒、快樂、情緒和節奏運動相關的區域。他指出:“聆聽、演奏和創作音樂幾乎調動了我們迄今為止識別出的大腦的每個區域,並涉及幾乎每個神經子系統。”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延續下去。


音樂對神經元的影響如此廣泛,以至於在某些情況下,無法解讀文字的 stroke 患者仍然可以讀懂樂譜,而一些無法扣毛衣紐扣的殘疾人仍然可以彈鋼琴。列維京描述了對這些狀況以及導致某些個體缺乏同理心、情感感知和音樂性的疾病的新見解。他和其他人懷疑,一組基因可能同時影響外向性格和音樂能力。他還認為,音樂可以促進認知發展。

毫不奇怪,音樂深入大腦最原始的結構——包括我們與動機、獎勵和情感相關的古老“爬行動物腦”。音樂以類似於以下方式提高大腦情緒和快樂中樞的多巴胺水平:
由麻醉劑和抗抑鬱藥引發的方式。列維京還解釋了聽覺刺激和擇偶的神經基礎如何在生命的進化歷程中追溯到很久以前。

列維京本身沒有既定議程,儘管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一些科學家的反駁,他們
認為音樂除了令人愉悅地刺激聽覺神經末梢外,沒有其他用途。他只是解釋了一種關於音樂和大腦共同進化的新興觀點。為了講述他的故事,列維京引人入勝地將他自己作為專業音樂家(從大學輟學組建樂隊)的生活片段與他轉變為神經科學家的經歷交織在一起。他提醒我們,沉醉於拉威爾的《波萊羅舞曲》或查理·帕克的《科科》中,就是在刺激大腦進行“邏輯預測系統和情感獎勵系統之間神經化學物質釋放和吸收的編舞”——大腦區域“精巧地編排”的芭蕾舞。——理查德·利普金

不僅僅是簡單的言語

《人聲》 安妮·卡普夫 著。布魯姆斯伯裡出版社,2006年(24.95美元)

儘管簡訊、電子郵件和表情符號的猛烈衝擊,我們仍然喜歡彼此交談,即使只是透過手機。英國作家兼廣播節目主持人安妮·卡普夫將聲音視為一位無名英雄,挑戰了視覺已經取代聽覺和口語的觀點。她認為“探索聲音有三個理由”:它是人類特有的、至關重要的,而且非常迷人。

卡普夫首先指出,與其他某些發聲是天生的靈長類動物不同,我們透過學習逐漸發展出自己的聲音。人類僅憑母音和音調的組合就可以發出 325 種聲音。為了讓我們相信聲音與文字一樣重要,卡普夫證明,文字只是口頭調色盤上的一種顏色,其中還包括音調、音色、音量和強調。一些句子的含義取決於聲音,這促使這位評論員大聲朗讀,並三思而後行,考慮在點選“傳送”圖示之前,我的電子郵件作品可能會以哪些不同的語氣被閱讀。

在評論言語的純粹物理屬性時,卡普夫提醒我們,聲音攜帶的個人資料與指紋一樣多;透過簡單地分析錄音,未來的技術可能會揭示我們的位置、性別和感受。無論我們歡迎還是害怕“聲紋”技術,我們的言語都與我們的身份息息相關,因此也與我們的生存息息相關。

這位充滿熱情的作者還介紹了 80 頁參考文獻中記錄的其他大量有趣的事實
。這本書有些重複,但提供了朗朗上口的獨立章節,以確保要點不會從那些注意力短暫的人那裡溜走。更有耐心的讀者將獲得回報,因為卡普夫從聲學的角度探索政治和社會。她對話式且鮮明的女性主義風格主導了關於嬰兒語背後的哲學、文化不和諧的原因、聲音和性別如何相互塑造以及公開演講的章節。讀者將培養傾聽的能力,而不僅僅是聽到。——布里·法因戈爾德

深入沼澤

《治癒精神病學:彌合科學/人文主義鴻溝》 大衛·H·布倫德爾 著。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2006年(26美元)


哲學家唐納德·舍恩在他的 1983 年著作《反思性實踐者》中解釋說,許多專業人士在理論高地之間談判一個棘手的領域
問題和混亂的、現實生活的低地情境。困境在於,高地的問題雖然容易解決,但對大多數人來說相對不重要,而沼澤則涉及深刻的人類關懷問題。實踐者應該保持安全,還是應該下到泥潭中去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真人?

精神科醫生每天都在與這種緊張關係作鬥爭。從事他們的職業需要理論和診斷定義,但接觸患者需要兩個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大衛·布倫德爾是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助理教授
,他接受過哲學方面的學術訓練,他探討了這種緊張關係的複雜性以及它如何困擾現代精神衛生保健。

“二十一世紀精神病學的混亂完全在於尋找整合人類價值觀,”布倫德爾寫道。“由於今天從業者沒有客觀的道德或概念指南針來定向,臨床精神病學的世界仍然混亂且定義不清。”他補充說,儘管生物精神病學的精確度越來越高,但面對“複雜且不可預測的人類行為”,這種方法的“內在侷限性”常常導致治療不足。

布倫德爾建議他的同事,部分解決方案是採用經典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和約翰·杜威所倡導的實用主義方法。詹姆斯和杜威共同培養了一種兼收幷蓄、多樣化的科學探究和論述觀,旨在為普通人帶來實際後果。他們強調
在解釋科學成果時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因為科學成果總是產生於塑造新發現的性質和用途的社會背景中。

與此類似,布倫德爾提倡“臨床實用主義”,例如,它傾向於實際結果而不是繁瑣的心理學理論,譴責不考慮患者意見的道德主義決定
,並避免將臨床解釋歸因於可能實際存在的更大確定性。為了充實他的實用主義觀點,他穿插
案例研究與哲學論述,並透過臨床故事使理論生動起來。

布倫德爾用《紐約客》雜誌上的一幅漫畫來突出他的資訊,漫畫的標題是“實用主義者理查德”,漫畫中國王宣稱:“我的王國換一個更新、更穩定、更中心
的王國!”對於苦苦掙扎於治療患有複發性抑鬱症或焦慮症的患者的日常從業者來說,也是如此。——理查德·利普金

痛苦的遺漏

《萬惡之首:對抗疼痛的鬥爭》 托馬斯·多曼迪 著。耶魯大學出版社,2006年(35美元)

一本 560 頁的麻醉史聽起來像是完美的 OR 閱讀材料——你會在第二頁之前睡著。然而,《萬惡之首》是一本健談的書,書中穿插著軼事和托馬斯·多曼迪的觀點——有些非常有趣,儘管與從法國大革命到伊拉克戰爭的一切都無關。這部鉅著也是一部疼痛本身的歷史,從古希臘和羅馬人的思想開始,
以當代的醫療疼痛管理結束。

但最重要的是,多曼迪講述了對對抗疼痛至關重要的人們(很少有女性出現)的故事,從羅馬的蓋倫(公元 200 年左右彙編醫學知識)和早期的伊斯蘭思想家到現代的創始人
臨終關懷運動。多曼迪是倫敦一位退休的病理學家,他著迷於化學家、醫師和研究人員的生活,他們增進了我們對疼痛以及減輕或消除疼痛的方法的理解。他講述了精彩的故事,尤其是在處理 18 和 19 世紀的歐洲時,當時科學開始興起。其中一章專門介紹了雷諾阿家族的三代人——印象派畫家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而另一章則討論了邪惡的聖人拉斯普京,他的催眠力量幫助減輕了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血友病兒子的痛苦。

除了生動、巧妙的寫作外,多曼迪還提出了幾個很好的觀點。他生動地描述了麻醉出現之前手術對醫生和患者來說有多麼可怕。他提醒我們,許多宗教和醫學人物最初譴責麻醉劑
,因為他們認為痛苦可以使患者變得高尚,並且疼痛得到了聖經的認可。《萬惡之首》還對製藥業作為大型企業的崛起進行了憤世嫉俗的歷史回顧,其中阿司匹林領先。

然而,缺少的是科學。考慮到多曼迪自己的背景,一本詳細介紹了乙醚和氯仿這兩種用於手術的最初有效麻醉劑的歷史的書,怎麼可能沒有提到任何關於這兩種化學物質如何起作用的內容呢?直到本書的最後,他才提供了神經系統和疼痛感知的概述,
並且除了阿司匹林和其他幾種現代藥物外,幾乎沒有關於止痛藥化學成分的內容。此外,他只用了三段話來介紹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家在幾個世紀以來都有控制疼痛的化合物。

總的來說,多曼迪的方法的侷限性讓讀者感到失望,尤其是考慮到一些遺漏本可以輕鬆地融入到如此多的頁數中。——喬納森·比爾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