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收割開始前的幾周,李平的稻田遭遇了極端天氣。中國北方龍潭村的氣溫高達 95 華氏度,持續了一個多月,導致葉片發黃並損害了糧食產量。結果,李的稻米產量比正常年份下降了 20%。
但李沒有像之前作物歉收那樣為下一次種植而籌錢。相反,這位 51 歲的農民在家等待賠償金到來。
李說:“我從 2009 年開始為我的水稻生產投保。我得到的賠償並沒有彌補全部損失,但確實減輕了我的一部分經濟壓力。”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李是中國數百萬農民中的一員,他們現在正在使用保險作為對沖氣候變化風險的工具。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農業保險市場,按保費收入計算,並且正在努力將氣候相關保險的使用推廣到其他行業。
氣候變化已經在中國的社會留下了許多傷疤。去年釋出的中國首個國家氣候變化適應戰略的資料顯示,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極端天氣事件平均每年造成 2000 多人死亡。它們還每年給中國經濟造成超過 2000 億元人民幣(320 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儘管中國已經投入數十億美元用於預防這種損害,但與氣候變化可能相關的日益頻繁和加劇的自然災害迫使它投入更多資金。根據總部位於倫敦的非政府組織氣候組織 2013 年的一項研究,到 2020 年,中國每年至少需要 240 億美元用於適應行動;相比之下,根據目前的支出,該國估計的預算只有 135 億美元。
利用市場力量
為了縮小這一差距,中國政府呼籲透過市場力量擴大氣候融資。保險服務是建議的解決方案之一。
近年來,中國政策制定者已經說服數百萬農民購買農業保險,形成了 2013 年覆蓋價值 1.4 萬億元人民幣(2250 億美元)損失的能力。眾所周知,氣候風險是農業損失的最大危險。
“儘管政府對保險購買進行補貼,但至少 20% 的保險費仍然來自農民自己的腰包,”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保險專家託國柱說。
“因此,與政府援助相比,氣候保險可以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它也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託說。
為了減少在賠償方面的支出,保險公司渴望保護農民免受氣候不利變化的影響。他們透過培訓農民如何應對不穩定的天氣模式來實現這一目標;例如,他們還嘗試透過支付人工冰雹抑制服務來減輕氣候風險。
對於那些尚未獲得政府支援但已經面臨全球變暖威脅的行業來說,氣候保險的重要性似乎更加明顯。例如,中國南方廣東梅雁水電有限公司在 2012 年購買了一份降水保險單,如果異常的低降雨量阻礙了其五個水電站的發電量,該公司可以索賠高達 8000 萬元人民幣(1290 萬美元)。
雖然這種保險解決方案在中國尚屬首例,“但我們與梅雁很快達成了協議,”瑞士再保險公司企業解決方案主管斯圖爾特·布朗說,該公司與一家當地公司合作提供這項服務,該公司被稱為瑞士再保險公司。
“梅雁的管理團隊對該解決方案有很好的理解,”布朗說。“他們進行了自己的計算,發現如果該保險單在 2011 年生效,他們將獲得超過 1700 萬元人民幣(270 萬美元)的保險賠付。”
新產品面臨的挑戰
這家水電生產商之前獲得的保險可以保護它免受泥石流和其他強大的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害,但它無法幫助應對與緩慢增加的危險相關的經濟損失,例如降雨量減少。僅在 2011 年,乾旱就使該公司的發電收入減少了近 30%,而且隨著天氣變化變得更加極端,預計未來這種損失將會飆升。
其他能源公司也開始關注氣候保險。去年年底,中國北方河北省的一家風電場開發商與瑞士再保險公司簽署了一項協議,以對沖風力波動。這家保險公司現在正在與中國保險公司合作,為地區供熱公司開發一種溫度保險解決方案,這些公司的利潤常常受到固定供熱價格和寒冷冬季成本上升的影響。
雖然中國對氣候保險的需求強勁,但對這種服務的阻力可能更大。據瑞士再保險公司的布朗說,“許多高階管理人員都知道他們面臨的天氣風險。然而,他們中很少有人對這種風險及其對運營的影響進行定量分析。”
中國式的預算規劃隨後提出了另一個挑戰。正如布朗解釋的那樣,一些管理者根本沒有預算來對沖天氣,即使他們確信它很有價值。“對於一些國有企業來說尤其如此,它們嚴格分開收入和支出管理。保險費被視為支出,即使它具有在最需要時帶來現金流的好處,也很難獲得批准,”布朗說。
還有關於讓誰參與氣候變化適應的問題。北京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副教授劉新利表示,災難恢復傳統上被認為是政府的職責;因此,保險公司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顯然,它不會再被忽視了。
正在進行多項實驗
在上個月在北京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項俊波告訴記者,政府打算利用保險服務來對抗自然災害。中國政策制定者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因為目前保險公司支付的賠款幫助許多國家彌補了 30% 至 40% 的災害損失,而這一貢獻在中國不到 1%。
考慮到這一點,中國南方深圳市最近啟動了該國首個災害保險試點,目標是颱風、沿海洪水和其他來自海洋的威脅。市政府已經為每位市民購買了保險服務,並鼓勵居民為他們的生命和財產投保,以應對自然災害。
還有計劃創新保險設計,使企業和公民更容易應對與氣候相關的損害的增加。例如,在容易發生熱應激的安徽省,那裡的水稻種植者過去常常等待數月,直到保險公司完成損害評估,2009 年引入了一種所謂的溫度指數保險服務。一旦氣溫超過設定限度,該服務允許立即開始賠償程式。
專家表示,這些創新在試點階段已被證明是成功的,但如何擴大規模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儘管中國中部江西省的柑橘種植者歡迎新開發的保險服務,該服務將賠償率與低溫直接聯絡起來,但他們中很少有人能負擔得起保險費。地方當局已向一些種植者提供了財政援助,但發現補貼更多具有挑戰性。
對於那些幸運地獲得政府補貼的人來說,他們也有自己的問題。例如,水稻種植者李抱怨說,根據他目前的保險單,當災害最頻繁發生時,他只能收回一半的水稻生產成本。李說,雖然有氣候保險是好事,但透過政府補貼提高賠償率可能會更好。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 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