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鳥類鳴叫以與其他物種組隊

鳴禽可能在夜間遷徙期間跨物種社交

American Redstart (Setophaga ruticilla) singing on branch

一隻歌唱的美洲紅尾鴝 (Setophaga ruticilla)。

Brian Reinke/Getty Images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嬌小的鳴禽,如粗嘴鳥和鶯,遷徙數千英里,夜間飛行,白天休息,往返於它們的越冬地——並且與許多較大的鳥類不同,它們放棄成群結隊,而是單獨旅行。* 但新的研究表明,它們在漆黑的天空中並非完全孤單。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鳥類學家本傑明·範多倫和他的同事在北美東部 26 個地點設定了地面麥克風,收集了超過 18,300 小時的鳥類飛行鳴叫聲。研究人員發現,獨自遷徙的鳴禽似乎跨物種合作,並可能與其他單獨旅行者分享關於它們是誰以及前方需要注意什麼的資訊。

這些發現於週三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為越來越多的證據增添了新的內容,表明物種間社互動動對鳴禽遷徙行為的影響可能遠遠超出之前的認知。

傳統的觀點一直是“每隻鳥都遵循其內在的本能或自身的經驗”,範多倫說。“如果不是幼鳥,並且已經[遷徙]過幾次,它們肯定會依賴記憶和經驗——但通常它們只是獨自行動。”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研究鴴類遷徙的生物學家艾莉森·皮爾斯指出,在黑暗中飛行給空中合作帶來了挑戰,她沒有參與這項新論文。例如,諸如另一隻鳥的飛行路徑之類的視覺線索是缺失的。這促使範多倫和他的同事尋找——或者更確切地說,傾聽——其他資料:鳴禽每隔幾秒到每分鐘發出的看似隨機的鳴叫聲。

“一直以來都不清楚它們為什麼要花費所有這些能量和精力在遷徙時鳴叫,”範多倫說。“這種行為肯定有某種原因或好處。否則它們只是在浪費能量。”

為了分析最終成為海量資料的資料,範多倫和他的同事使用了機器學習技術以及康奈爾鳥類學實驗室開發的鳥鳴識別應用程式 Merlin 的定製版本。

他們發現,來自不同物種的個體鳥類彼此靠近飛行,並使用某些模式互相鳴叫,“比我們能用偶然性來解釋的要多得多”,範多倫說。因此,鳥類彼此靠近似乎是有一定原因的。這項新研究“可能表明,這些鳥類並非完全獨自嘗試從芝加哥找到前往阿根廷的路線……而且可能實際上存在一些在夜間遷徙的數十億鳴禽之間交換的社交資訊,這將完全顛覆我們對鳴禽遷徙方式的理解。”

範多倫說,目前尚不清楚鳥類可能正在交流的確切資訊。但研究人員有一些很好的猜測。例如,不同的鳥類物種有不同的鳴叫聲,但即使在同一物種內,它們的“鳴叫”也因年齡或性別組而異——這表明鳥類可能正在使用此類資訊來介紹自己。無論如何,極有可能“與其他個體保持聯絡可能有助於它們……更有效地導航”,範多倫解釋道。例如,它們可以交流關於著陸點和霧或雨等棘手天氣狀況的知識。“遷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時期,即使對於以前遷徙過的鳥類來說也是如此。”

範多倫補充說,研究人員之前觀察到,鳴禽在白天覓食和躲避捕食者時會形成“混合物種鳥群”。新的研究表明,這種夥伴關係可能比研究人員意識到的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其他研究將進一步檢驗這些假設,希望透過使用更直接的跟蹤方法,例如標記特定鳥類以在遷徙期間跟蹤它們。

皮爾斯說,“如果我們能從這種大型群體層面入手,嘗試瞭解個體在做什麼,那麼這將是瞭解鳥類如何遷徙的關鍵。”

範多倫說,“對我來說,這說明了大自然運作方式的驚人複雜性,並且令人興奮的是,我們仍然在瞭解關於這些眾所周知的壯觀現象的新事物。”

*編者注(2025 年 1 月 16 日):這句話在釋出後進行了編輯,以更正遷徙鳴禽的示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