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晶片追蹤揭示鳴禽如何覓食

一項大規模的鳥類追蹤計劃揭示了鳴禽如何過冬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他們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當然,真相要複雜得多。

花園鳴禽在冬季有一項任務,那就是生存足夠長的時間,以便在春季和夏季繁殖。 小型鳥類一晚就可能失去高達10%的體重,因此它們需要每天吃好。 但是,如果它們體重增加過多,它們可能會變慢,從而容易受到諸如雀鷹等掠食者的攻擊。

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00多隻鳴禽身上安裝了微晶片,以追蹤鳥類的活動。 透過在許多餵食站配備微晶片探測器並每天移動一些餵食器,研究人員能夠推斷出鳥類是如何找到食物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每天早上,鳥兒離開巢穴去偵察,評估每個食物來源的質量和位置,但實際上並不進食。* 透過在早上禁食,它們保持足夠的敏捷性,以便在白天躲避掠食者。 研究人員最近在《生物學快報》(Biology Letters) 上報道稱,隨著下午的推移,鳥類掌握了在哪裡可以找到食物的知識,然後返回進食。

這項新實驗代表了首次嘗試研究野生鳴禽如何應對既要吃飽又要避免成為美味佳餚的相互競爭的挑戰。 “幾乎所有之前的研究要麼是理論模型,要麼是在圈養條件下完成的工作,” 達米安·法林 (Damien Farine) 說,他在牛津大學讀研究生時領導了這項實驗。

西蒙弗雷澤大學 (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野生動物生態中心主任羅恩·伊登伯格 (Ron Ydenberg) 表示,類似的微晶片計劃將使研究人員能夠進一步探索關於鳥類疾病傳播以及它們的社交網路和認知能力的問題。“當我在 30 年前讀研究生時,這類分析似乎是極其複雜的,” 他補充道。

*澄清(2014年4月4日):這句話應該指的是鳴禽在冬季離開棲息地,而不是巢穴,去偵察食物。 鳴禽只在撫養幼鳥時才待在巢穴裡。

大眾科學雜誌 第 310 卷 第 2 期這篇文章最初以 “Living Claw to Mouth” 為標題發表在 大眾科學 Magazine 第 310 卷 第 2 期(),第 23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214-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