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在 BepiColombo 任務的最新特寫中令人眼花繚亂

歐洲和日本的航天器執行了圍繞該行星的六次引力彈弓機動中的第一次。它最終將於 2025 年將兩個探測器送入軌道

Black and white view of Mercury

BepiColombo 從約 1400 公里外拍攝了這張水星的照片。在右側,可以看到水星行星軌道飛行器的磁力計臂和航天器的一部分。

ESA, BepiColombo 和 MTM (CC BY-SA 3.0 IGO)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歐洲和日本的 BepiColombo 任務已首次飛越水星,於世界標準時間 10 月 1 日 23:34 在行星表面上方僅 199 公里處掠過。

它從約 1000 公里外拍攝了水星充滿隕石坑表面的黑白照片;BepiColombo 飛越了水星的夜晚側,因此無法在最接近時拍照。這些照片是由輔助攝像頭以相對較低的解析度拍攝的,因為任務的主要攝像頭在行星際旅行期間被收起來了。

這艘 4.1 噸、耗資 16 億歐元(18.5 億美元)的航天器於 2018 年 10 月發射,並將於 2025 年進入水星的永久軌道。它攜帶兩個探測器,一個由歐洲航天局 (ESA) 製造,另一個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JAXA) 製造。歐空局的探測器將繪製水星表面和引力場圖,以研究其內部結構。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探測器將研究水星的磁場及其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BepiColombo 已經進行了一次地球飛越和兩次金星飛越,這是它將在水星進行的六次飛越中的第一次。“水星飛越非常特別,因為水星是我們科學調查的目標行星,”位於荷蘭諾德韋克的歐空局行星物理學家專案科學家約翰內斯·本克霍夫說。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飛越是“重力輔助”機動,使行星際飛船能夠獲得或失去動量,並在不消耗大量燃料的情況下修改其圍繞太陽的軌道。BepiColombo 使用它們來制動,使其向太陽系內部墜落。這樣,航天器最終將使其軌跡與最內層行星水星的軌跡同步,從而使其能夠進入軌道。本克霍夫說,兩個探測器的一些儀器,特別是車載磁力計,在飛越期間收集資料。這可能使團隊能夠開始獲得其首批科學成果。

一旦進入軌道,該航天器的主要重點將是水星極地地區永久陰影隕石坑內的水冰沉積物。這種冰——在一個白天表面溫度超過 400 °C 的行星上令人驚訝——是由 NASA 的信使號任務發現的,該任務在 2011 年至 2015 年間研究了水星,並且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繞水星執行的任務。

“我非常興奮能再次近距離看到水星,即使只是為了這次短暫的飛越,”馬里蘭州勞雷爾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行星科學家南希·查博特說。查博特是信使號的首席科學家。“我真的很想念看到這顆行星,”她說。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21 年 10 月 4 日首次發表

Davide Castelvecchi《自然》雜誌的一名專職記者,他一生都對量子自旋著迷。在 Twitter 上關注他@dcastelvecchi

更多作者:Davide Castelvecchi

《自然》創刊於 1869 年,是世界領先的多學科科學期刊。《自然》發表最優秀的同行評審研究,這些研究推動了突破性發現,並被世界各地的思想領袖和決策者閱讀。

更多作者:《自然》雜誌
SA Space & Physics Vol 4 Issue 6本文最初以“水星在 BepiColombo 任務的最新特寫中令人眼花繚亂”為標題發表於 SA Space & Physics 第 4 卷第 6 期(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122021-1zj13AzCiNPgz0VzPuddO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