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如何辨別事實與虛構

聳人聽聞的報道和我們的大腦助長了對精神健康的誤解

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八年多來,我們一直在撰寫關於精神健康領域事實與虛構的專欄,我們對此機會深懷感激。然而,由於日益增長的責任和其他追求,我們決定這將是我們的最後一篇專欄文章。

我們撰寫這些文章的原因很簡單:我們生活在一個精神健康素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的世界。哥倫比亞大學精神病學家馬克·奧爾夫森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家史蒂文·馬庫斯於 2010 年釋出的調查資料顯示,約 3% 的美國人正在接受心理治療,其中大多數人也在接受藥物治療。此外,正如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精神病學家托馬斯·因塞爾在 2014 年的戰略計劃中指出的那樣,包括自閉症譜系障礙和重度抑鬱症在內的多種精神健康疾病的發病率近年來飆升,儘管這些發病率上升的意義仍然存在爭議。

儘管精神疾病非常普遍,但許多人對精神疾病的瞭解卻非常不足。這一事實令人擔憂,因為關於精神疾病的不準確概念可能有害。例如,認為精神分裂症患者易於暴力的錯誤觀念可能導致不合理的汙名化[參見“精神錯亂且危險?”;2011 年 7 月/8 月]。而認為抗抑鬱藥比認知行為療法更有效地治療長期抑鬱症的無根據假設可能會勸退那些尋求最有利於他們疾病的干預措施的個人[參見“最佳藥物?”;2007 年 10 月/11 月]。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本篇總結性專欄中,我們回顧了我們過去的貢獻,並從中提取了一些最重要的教訓。我們希望為讀者留下一個使用者友好的工具包,用於區分關於精神健康和疾病的事實與虛構。

被誤解的頭腦

幾種常見的推理錯誤使我們所有人容易對心理健康產生某些誤解。例如,可得性啟發法是一種心理捷徑,我們透過事件在我們腦海中新鮮的程度來衡量事件發生的頻率。例如,大多數離婚父母的孩子表現出不良心理適應的錯誤信念可能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即當孩子在離婚後遇到嚴重問題時,我們經常會聽到。相反,當孩子很好地適應離婚時(就像大多數孩子一樣),他或她的韌性幾乎從不被討論。因此,我們可能認為離婚與心理問題的聯絡比實際更緊密[參見“離婚對孩子有害嗎?”;2013 年 3 月/4 月]。

另一個常見的邏輯錯誤是“後此謬誤”,意思是“在此之後,因此由於此”。我們的大腦不斷地尋找事件之間的聯絡,這可能會導致我們得出結論,即先於心理疾病出現的事件導致了該疾病。例如,許多人仍然相信兒童疫苗(尤其是那些含有防腐劑硫柳汞的疫苗)會導致自閉症,因為兒童接種疫苗的通常時間(在他們滿一歲後不久)恰好在自閉症的最初跡象通常變得明顯之前。對於許多人來說,這種時間上的聯絡顯然比已經揭穿這種聯絡的多項大型流行病學研究更具說服力[參見“自閉症:一種流行病?”;2007 年 4 月/5 月]。

此外,關於精神疾病的許多誤解都包含一些真理的核心,這可能會導致我們得出錯誤的結論。例如,僅僅因為狗、馬和一些其他家養動物提供的情感溫暖可以暫時緩解痛苦,並不意味著動物輔助療法可以減輕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神經性厭食症等主要精神障礙的主要症狀[參見“動物可以輔助治療嗎?”;2008 年 6 月/7 月]。

被信使誤導

隨著資訊變得越來越豐富和易於獲取,評估文章、書籍和網站的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每年大約會出現 3,500 本自助書籍,但很少有書籍是基於研究或經過科學審查的[參見“自助書籍有幫助嗎?”;2006 年 10 月/11 月]。同樣,許多心理學網站也充斥著錯誤資訊。在 2012 年對八個國家自閉症協會網站的調查中,麥考瑞大學的特殊教育教授詹妮弗·斯蒂芬森及其合著者發現,其中大多數網站都提供了關於干預措施有效性的誤導性資訊。例如,在這些網站上建議的 33 種自閉症療法中,只有三種存在可靠的經驗支援。(這三種療法都以行為矯正原則為基礎,這是一種強化適應性活動的技術。)

主流媒體也可能傳播歪曲事實的資訊,無論是由於截止日期壓力造成的錯誤、對原始資料的誤解還是過度渴望吸引公眾。正如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托馬斯·吉洛維奇在他的 1991 年著作《我們知道什麼不是真的》中觀察到的那樣,記者幾乎總是會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忽略邊緣細節。他們也經常為了講好故事而誇大其詞。2013 年 10 月 7 日,英國一家流行小報《太陽報》的頭版頭條是:“精神病人殺死 1,200 人”。該標題暗示精神病患者在英國謀殺了 1,200 人。然而,這個數字不僅包括精神衛生系統中的患者,還包括研究人員事後判斷為正在經歷精神疾病症狀的個人,這種判斷具有高度的主觀性。

即使故事更加細緻入微,標題仍然可能在人們的腦海中佔據主導地位。西澳大利亞大學的心理學家烏爾裡希·埃克及其同事去年收集的資料表明,具有欺騙性的標題,例如“擔心飲用水中的氟化物”(這是一個強調水中氟化物安全性的文章的標題),可能會引發對故事的偏見性推斷,從而導致誤解。因此,讀者不僅必須繼續閱讀標題之後的內容,還必須仔細編碼故事中任何與標題相矛盾或增加細微差別的細節。我們也應該警惕在故事中製造平衡的誤導性嘗試。記者有時會感到有義務呈現問題的雙方,即使科學共識顯然站在一邊。

我們希望這個專欄以及之前的 50 多篇專欄文章能夠幫助讀者瞭解心理健康,這對個人和社會都很重要。我們多年來提供的提示和分析絕非萬能藥,但它們可以作為在日益複雜的關於精神健康的主張迷宮中提供指導。

延伸閱讀

我們知道什麼不是真的:日常生活中人類理性的謬誤。 托馬斯·吉洛維奇。自由出版社,1991 年。

精神健康素養:賦能社群採取行動以改善精神健康。 安東尼·F·喬姆,發表於《美國心理學家》,第 67 卷,第 3 期,第 231–243 頁;2012 年 4 月。

哈爾·阿科維茨 是亞利桑那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作者感謝洛裡·馬裡諾對本文的慷慨幫助。

更多作者:哈爾·阿科維茨
SA Mind Vol 26 Issue 2本文最初以“讀者偵測荒謬指南”為標題發表在SA Mind 第 26 卷第 2 期(),第 74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315-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