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有個應用可以解決

智慧手機應用聲稱可以幫助治療從成癮到精神分裂症等多種疾病,但很少有經過徹底測試的。

smartphone in hand

fatesun/Thinkstock (MARS)

在蘋果應用商店中輸入“抑鬱症”,螢幕上至少會彈出一百個程式列表。有一些應用可以診斷抑鬱症(抑鬱症測試),追蹤情緒(樂觀)並幫助人們“更積極地思考”(肯定!)。還有抑鬱症治療催眠術(“應用商店中排名第一的抑鬱症治療催眠術應用”),感恩日誌(“每天只需五分鐘即可輕鬆有效地重新佈線您的大腦”),以及數十種其他應用。而這僅僅是針對抑鬱症。還有一些應用針對那些正在與焦慮、精神分裂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飲食失調和成癮作鬥爭的人。

這個新興的行業可能滿足了重要的需求。估計表明,大約29%的人在一生中會經歷精神障礙。來自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顯示,其中許多人——在發達國家高達55%,在發展中國家高達85%——沒有得到他們需要的治療。移動健康應用可能有助於填補這一空白(參見“動員心理健康”)。考慮到智慧手機的普及,應用可能會成為一條數字生命線——特別是在農村和低收入地區——將一個行動式治療師放在每個人的口袋裡。“我們現在可以接觸到直到最近還完全無法接觸到的人,”新罕布什爾州黎巴嫩的達特茅斯精神病學研究中心的心理健康移動健康專案主任德羅爾·本-澤夫說。

公共衛生組織一直在採納這一概念。在其《2013-2020年精神健康行動計劃》中,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促進自我保健,例如,透過使用電子和移動健康技術”。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網站NHS Choices上列出了一個簡短的線上心理健康資源列表,其中包括一些已正式認可的應用。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技術的發展速度遠遠快於科學。雖然有一些證據表明,基於經驗、設計良好的心理健康應用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但絕大多數應用仍未經過研究。它們可能有效也可能無效,有些甚至可能有害。科學家和衛生官員現在開始更徹底地調查它們的潛在益處和缺陷,但仍有許多東西需要學習,並且對消費者幾乎沒有指導。

“如果你輸入‘抑鬱症’,很難知道你得到的回報是高質量的,它們是否有效,它們是否安全使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哈佛醫學院的精神病學家,美國精神病學協會智慧手機應用評估工作組主席約翰·託魯斯說。“現在感覺它幾乎像是醫療保健的狂野西部。”

應用快樂

電子干預對心理學來說並不新鮮;有大量的文獻表明,基於網際網路的認知行為療法(CBT),一種旨在改變有問題思想和行為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和飲食失調等疾病。但是,許多線上治療程式的設計都要求在傳統電腦螢幕前進行長時間的治療。

另一方面,智慧手機應用可以隨時隨地使用。“這是人們獲得靈活且符合其生活方式的治療的一種方式,也可以解決與汙名相關的問題——如果人們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去看醫生,那麼這可能是尋求幫助的第一步,”英國國家健康研究所資助的國家中心MindTech的專案經理珍·馬丁說,該中心致力於開發和測試新的心理健康技術。

最著名的公開可用應用之一是為了滿足這種對靈活性的渴望而設計的。2010年,美國政府心理學家與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退伍軍人進行了焦點小組訪談,瞭解到他們想要一個可以在症狀發作時使用的工具。“他們想要一些可以在痛苦上升時立即使用的東西——所以當他們在超市排隊時,”臨床心理學家和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國家創傷後應激障礙中心的移動應用主管埃裡克·庫恩說。

該部門與美國國防部合作建立了PTSD Coach,這是一款於2011年初發布的免費智慧手機應用。任何經歷過創傷的人都可以使用該應用來了解有關PTSD的更多資訊、跟蹤症狀並建立由朋友和家人組成的支援網路。該應用還提供了應對強烈情緒的策略;它可能會建議使用者透過在YouTube上查詢有趣的影片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或者引導使用者進行視覺化練習。

在應用商店上架的前三年,PTSD Coach在86個不同的國家/地區被下載超過15萬次。它在幾項小型研究中顯示出希望;在2014年對45名退伍軍人進行的一項研究中,超過80%的人報告說該應用幫助他們跟蹤和管理症狀,併為他們的問題提供了實際的解決方案。預計很快會有更多結果。庫恩和他的同事最近完成了一項針對該應用的120人隨機試驗,一個荷蘭團隊目前正在分析一項關於名為SUPPORT Coach的類似應用的1300名患者試驗的資料。

智慧手機應用還可以主動與使用者互動,詢問他們的情緒、想法和整體健康狀況。本-澤夫建立了一個名為FOCUS的應用,該應用面向精神分裂症患者。該應用每天多次提示使用者回答諸如“你昨晚睡得好嗎?”或“你今天心情如何?”等問題。如果使用者報告說他們睡眠不好或感到焦慮,該應用將建議解決該問題的策略,例如限制咖啡因攝入量或進行一些深呼吸練習。

一些應用還可以幫助人們與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保持聯絡。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的精神病症狀評估應用ClinTouch會分析使用者的反應,以查詢他們可能正在經歷復發的跡象;它甚至可以通知臨床護理團隊。

小型可行性研究——通常旨在確定干預措施是否實用,但不一定評估其功效——表明患者使用並喜歡這兩款應用,並且一項2014年的研究發現,使用FOCUS一個月的人的​​精神病症狀和抑鬱症有所減輕。FOCUS和ClinTouch現在都在隨機對照試驗中進行評估。

一些研究人員看到了智慧手機收集的有關使用者移動模式或通訊活動的資料中的機會,這可能為心理健康提供潛在的視窗。“您的智慧手機實際上是您生活的有趣的日記,”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的數字心理健康公司Ginger.io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安莫爾·馬丹說。研究現在表明,某些智慧手機使用模式可以預測心理健康症狀的變化;例如,外發簡訊頻率的下降可能表明使用者抑鬱症正在惡化。

Ginger.io應用仍在測試版中,它會監視這些型別的模式,並在檢測到令人擔憂的變化時提醒每個使用者指定的心理健康教練。

缺乏證據

支援使用此類應用的證據正在增加。但這還是一門處於萌芽狀態的科學。大部分研究僅限於試點研究,隨機試驗往往規模較小且未重複。許多研究是由應用自身的開發者而非獨立研究人員進行的。託魯斯說,安慰劑對照試驗很少見,這增加了“數字安慰劑效應”可能解釋研究人員記錄到的一些積極結果的可能性。“我們知道人們與他們的智慧手機有著非常牢固的關係,”透過熟悉的個人裝置接收訊息和建議可能足以讓一些人感覺更好,他解釋說。

但事實是,大多數應用根本沒有經過測試。2013年的一項綜述確定了商業應用商店中超過1,500個與抑鬱症相關的應用,但只有32篇關於該主題的已發表研究論文。在當年發表的另一項研究中,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採用了更嚴格的標準,在科學文獻中搜索評估商業可用應用如何影響心理健康症狀或疾病的論文。他們找到了關於五種不同應用的八篇論文。

同年,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推出了一個“安全可靠”的健康應用庫,其中包括14個專門用於治療抑鬱症或焦慮症的應用。但是,當兩位研究人員去年仔細研究這些應用時,他們發現14個應用中只有4個提供了支援其主張的任何證據。在英國利物浦的Lifecode Solutions進行分析的健康經濟學家西蒙·利說,他對這一發現並不感到震驚,因為功效研究成本高昂,可能意味著應用開發人員在營銷其產品上的花費較少。

一項單獨的分析發現,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最初列出的35個移動健康應用透過網際網路傳輸有關使用者的身份資訊(例如電子郵件地址、姓名和出生日期),其中三分之二的應用沒有對資料進行加密。

去年,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將此應用庫下線,併發布了一個較小的推薦線上心理健康服務集合。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沒有回應電子郵件提出的問題或提供正式的採訪,但它提供了以下宣告:“我們正在努力升級健康應用庫,該應用庫於2013年作為試點網站啟動,以根據一組定義的標準(包括資料保護)審查和推薦應用。”

心理健康應用程式的監管並不透明。一些設計用於醫療環境的應用程式可以被視為醫療裝置,因此可能受到英國藥品和保健產品監管局、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或其它地方同等機構的監管。但界限是模糊的。一般來說,聲稱能夠預防、診斷或治療特定疾病的應用程式很可能被視為醫療裝置並受到監管審查,而那些承諾“提升情緒”或提供“指導”的應用程式可能不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表示,它只會監管那些如果工作不當會對患者造成最高風險的健康應用程式;即使符合醫療裝置標準的心理健康應用程式,如果該機構認為風險相對較低,也可能不會受到監管。

但潛在的風險尚未得到充分理解。“在低端,人們可能會浪費他們的錢或浪費時間,”馬丁說,“而在高階,特別是心理健康方面,它們可能具有積極的危害性,或給出危險的建議,或阻止人們去尋求適當的治療。”

當一個澳大利亞研究團隊對82個市售的針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智慧手機應用程式進行審查時,他們發現其中一些應用程式提供的資訊“嚴重錯誤”。其中一個名為 iBipolar 的應用程式建議處於躁狂發作期間的人飲用烈酒以幫助他們入睡,而另一個名為 What is Biopolar Disorder 的應用程式則暗示雙相情感障礙可能具有傳染性。這兩個應用程式似乎都不再可用了。

馬丁說,至少在歐洲,應用程式往往有兩種型別,一種是商業開發的,幾乎沒有支援證據或評估計劃,另一種是學術界或政府支援的,採取更嚴格的方法。問題在於,前者通常對使用者更具吸引力,而後者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上市——如果它們真的能上市的話——而且看起來已經過時。“這是一種概括,”馬丁說,“但大致上是真實的。”

意外後果

即使是出於好意的應用程式也可能產生不可預測的結果。以瑞典政府所有的酒類零售商建立的智慧手機應用程式 Promillekoll 為例,該應用程式旨在幫助控制危險飲酒。在酒吧或派對上,使用者輸入他們消費的每種飲品,應用程式就會吐出一個大致的血液酒精濃度。

當瑞典研究人員在大學生中測試該應用程式時,他們發現被隨機分配使用該應用程式的男性最終比以前更頻繁地飲酒,儘管他們的酒精總攝入量沒有增加。“我們只能推測,應用程式使用者可能更相信他們可以依靠該應用程式來減少飲酒的負面影響,因此覺得可以更頻繁地飲酒,”研究人員在他們2014年的論文中寫道。

科學家們還表示,該應用程式也可能促使男大學生把飲酒變成了一種遊戲。“我認為這些應用程式有點像玩具,”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家,也是該研究的作者之一的安妮·伯曼說。還存在其他風險。在 ClinTouch 的早期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症狀監測應用程式實際上加劇了少數精神病患者的症狀,曼徹斯特大學的約翰·安斯沃思說,他幫助開發了該應用程式。“我們需要非常仔細地管理某人使用這種技術的初始階段,並確保他們受到良好的監測,”他說。

在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一項初步試驗中,10名患有 PTSD 的美國退伍軍人被隨機分配單獨使用 PTSD Coach 八週,而另外 10 人則在初級保健提供者的支援和指導下使用該應用程式。在試驗結束時,10名在支援下使用該應用程式的患者中有7人表現出 PTSD 症狀的減輕,而單獨使用該應用程式的患者只有3人。

但是,如果應用程式需要醫療監督,那就破壞了它們將作為向大眾提供護理的簡單且低成本方式的想法。“人們認為一切都有應用程式,”澳大利亞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黑狗研究所所長海倫·克里斯滕森說,他開發並研究了心理健康應用程式。“實際上,它是關於我們如何在應用程式周圍構建系統,以便人們獲得醫療保健。”

在發展中國家分發心理健康應用程式提出了進一步的挑戰。雖然移動技術正在迅速普及,但仍有許多人沒有或買不起智慧手機或移動網際網路接入。並且應用程式的內容需要以當地語言交付並反映當地文化。“認為你可以採取一種干預措施,然後將其直接應用到一個人們可能甚至不使用與你相同的心理健康術語的地區,這有點不現實,”本-齊夫說。“在美國,我們可能稱之為‘聽到聲音’,在不同的地區,根據人們對這種經歷附加的標籤,它可能類似於‘與你的長輩交流’。”

在這一點上,應用程式可以在低收入地區提供高質量醫療保健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理論上的。“這通常是移動醫療領域的現狀,”南非開普敦醫學研究委員會的科學家娜塔莉·萊昂說。“這是潛在有效性的承諾。”

良好實踐

要兌現這一承諾,應用程式必須經過測試。在2013年至2015年期間,在ClinicalTrials.gov上註冊的移動健康試驗數量增加了一倍以上,從135項增加到300項。根據新澤西州帕西帕尼市IMS健康資訊研究所的一份報告,專門關注心理和行為健康的試驗數量增加了32%。

一家受到專家好評的數字健康公司是 Big Health,由英國牛津大學的睡眠科學家 Colin Espie 和企業家 Peter Hames 共同創立。這家總部位於倫敦的公司推出的第一個產品是 Sleepio,這是一種可以透過線上或智慧手機應用程式訪問的失眠數字療法。該應用程式教使用者各種基於證據的策略來解決失眠問題,包括管理焦慮和侵入性想法、促進放鬆以及建立有利於睡眠的環境和習慣的技術。

在對 Sleepio 進行測試之前,Espie 堅持要建立一個安慰劑版本的應用程式,該應用程式具有與真實應用程式相同的外觀和感覺,但引導使用者完成一系列沒有已知臨床益處的虛假視覺化練習。在2012年發表的一項隨機試驗中,Espie 和他的同事發現,使用 Sleepio 的失眠患者報告的睡眠效率(一個人在床上度過的時間中實際睡著的時間百分比)的提高幅度更大,並且白天的功能略有改善,而使用安慰劑應用程式的人則不然。在2014年的一份後續論文中,他們報告說,Sleepio 還減少了經常干擾睡眠的快速、侵入性想法。

Sleepio 團隊目前正在招募參與者進行一項大型國際試驗,並向幾個獨立研究小組提供了該應用程式的代金券,以便那些註冊參加他們研究的患者可以免費訪問 Sleepio。

“我們認為這是數字健康的前進方向,”Espie 說。他說,基於手機的治療方法“應該像任何其他干預措施一樣進行測試和評判。我們不應該因為治療是透過應用程式進行的而對人們的健康給予較少的尊重。”

本文經許可轉載,最初於2016年4月6日發表。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