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腦葉切除術到抗抑鬱藥再到尖叫療法,上個世紀,用於治療精神障礙的方法發生了巨大變化。藥物潮流、商業化和許多其他因素塑造了我們診斷和治療精神疾病的方式。這些最新發布的內容闡明瞭過去,以便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今天的心理健康。
安德烈婭·託恩在《焦慮時代:美國與鎮靜劑動盪關係的史記》中解釋說,在 20 世紀 50 年代早期,製藥行業質疑抗焦慮藥物是否存在市場。到 1957 年,第一種此類藥物——米爾鎮——的處方已達 3600 萬張,使其成為有史以來第一種重磅炸彈藥物,並開啟了精神藥物淘金熱。
愛德華·肖特在《百憂解之前:精神病學中情緒障礙的困惑歷史》中質疑,我們在使精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更加有效方面是否真的在進步。肖特質疑抑鬱症本身的定義,並認為權力鬥爭——而不是科學——決定了用於治療抑鬱症的藥物。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喬納森·恩格爾的《美國療法:心理療法在美國的興起》描繪了更廣泛的精神健康治療歷史。從精神分析的興起開始,恩格爾最終談到今天對靶向治療的關注,他認為這種關注催生了一個領域,該領域透過不必要的藥物(如舍曲林(一種抗抑鬱藥))和流行的療法(如原始尖叫療法)來迎合消費者。
另一種經歷了 интенсивной коммерциализации 的流行治療形式是團體支援療法,它始於匿名戒酒互助會。在特里什·特拉維斯的《心靈的語言:從匿名戒酒互助會到奧普拉·溫弗瑞的康復運動文化史》中,她追溯了團體療法的興起,表明它最終提供了克服基於文化的基本問題的方法。
由艾莉森·邦德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