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亞洲冰川融化可能會導致多達6000萬人面臨糧食短缺,這些人居住在該地區的主要流域。
但昨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這項研究發現,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最新報告估計相比,冰川萎縮對亞洲淡水供應的影響將較小。
2007年的報告表明,冰川和積雪的流失最終可能導致亞洲“數億”人面臨缺水。該報告也因一個錯誤百出的段落而受到抨擊,該段落聲稱喜馬拉雅冰川可能在2035年消失。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荷蘭研究人員的新研究表明,一些流域降雨量的增加將減弱冰雪消融的影響。
科學家們在未來水資源和烏得勒支大學的沃爾特·伊默澤爾的帶領下,研究了氣候變化將如何影響亞洲五條主要河流——通常被稱為該地區的“水塔”——這些河流共同為超過14億人供水,約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它們包括印度河,它發源於青藏高原,流經巴基斯坦;恆河,它穿過印度和孟加拉國;布拉馬普特拉河,它蜿蜒穿過喜馬拉雅山脈進入印度;長江和黃河,它們流經中國。
包括 IPCC 報告在內的先前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可能會加速山地積雪和冰川的融化,這些冰雪融化為河流系統供水,並可能在本世紀末導致嚴重的水資源短缺。
但新研究指出,由於資料有限,這些預測一直難以量化。
一些流域受到的影響比其他流域更大
荷蘭研究團隊透過考察冰川融水在每個流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與其他淡水來源(降雨和融雪)相比,來解決這個問題。
他們發現,融水的作用因流域而異。
他們寫道:“我們表明,融水在印度河流域極為重要,對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也很重要,但對恆河、長江和黃河的作用不大。”
例如,在印度河流域,他們得出結論,融水供應的水量幾乎是下游降雨量的 1.5 倍。但在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融水僅佔下游降雨供水量的四分之一。
科學家們表示,鑑於這些差異,如果氣候變化繼續以目前的速度發展,未來幾十年,一些流域受到的影響顯然將大於其他流域。
根據他們的研究,變暖最終將減少從冰川流入每條河流的融水量,並且會影響降雨和降雪模式——降水總量及其季節性時間。
他們寫道:“由於人口眾多以及對灌溉農業和融水的高度依賴,印度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的影響可能很嚴重。”
科學家們估計,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有 2800 萬至 4100 萬人可能在獲取所需食物方面面臨更多困難。但與此相反的是黃河,該研究表明,在五個流域中,黃河是唯一一個可能因未來氣候變化而支援更多人口的流域。
它預測,到 2050 年,降雨量增加將使流域內能夠獲得食物的人口增加 240 萬至 360 萬。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導報》。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