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自然》雜誌
上個月在北京釋出的一份報告警告說,如果城市規劃和發展不採取措施解決空氣汙染問題,快速城市化將對公眾健康造成嚴重損害。
這份報告由位於瑞士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和位於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國際全球大氣化學(IGAC)專案共同編寫,是作為 IGAC 人類世大氣化學開放科學會議的一部分發布的。世界氣象組織大氣環境研究部門負責人麗莎·賈爾卡寧表示,報告中一個引人注目的點是,特大城市(人口超過 1000 萬的都市區)在發展中國家正在迅速崛起。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目前世界上有 23 個特大城市,而 60 年前只有 2 個。目前,剛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預計到 2050 年城市人口將幾乎翻一番,屆時這一比例預計將接近 70%。“幾乎所有這些增長都將發生在發展中國家,”賈爾卡寧說。
加利福尼亞州拉霍亞的莫利納能源與環境戰略研究中心總裁路易莎·莫利納表示,特大城市“擁有更好的就業和教育機會,規劃完善、人口稠密的地區可以減少土地轉換並更有效地利用能源”。
北京大學大氣科學家朱同表示:“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正在快速擴張,規劃不善,且很少採取減少汙染的措施。” “這對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了嚴重後果。”
例如,亞洲擁有全球一半以上汙染最嚴重的城市,根據亞洲開發銀行最近的一份報告,空氣汙染每年在該地區導致 50 萬人死亡。亞洲超過三分之二的城市(而世界其他地區僅為五分之一)未能達到歐盟關於顆粒汙染物空氣質量的標準。
朱同說:“部分問題在於發展速度。” 自 1950 年以來,中國城市居民人口增加了近五倍,導致能源消耗急劇上升,道路上增加了數百萬輛汽車,從而加劇了諸如臭名昭著的“北京霧霾”等汙染熱點。
導致呼吸道和心臟疾病的空氣汙染物水平在北京很高且不斷上升。據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大氣科學家大衛·帕裡什稱,過去三十年,地面臭氧濃度上升了六倍,目前的水平通常是美國環境保護署(EPA)設定標準的兩倍。
PM2.5(直徑為 2.5 微米或更小的空氣傳播顆粒物)的濃度通常在北京空氣中每立方米 100 到 150 微克之間,比環保署標準高出六到十倍。“對健康的影響可能是巨大的,”洛杉磯加州大學的環境科學家安德烈·內爾說。據估計,大城市中每立方米 PM2.5 增加 10 微克,死亡率就會增加 1%,他說。
今年 2 月,中國國務院出臺了旨在遏制臭氧和 PM2.5 水平以及其他排放的法規。這些標準必須在 2016 年之前實施,與美國和歐盟的標準相似,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更高。北京大學大氣科學家邵敏表示,此舉是在 1996 年引入的法規之後採取的,該法規透過採用車輛排放標準並促進天然氣和低硫煤的使用,幫助顯著減少了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排放。
邵敏說:“要達到這些新標準,特別是臭氧和 PM2.5 的標準,需要在減排措施方面進行戰略轉變。” 與直接由其來源排放的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不同,臭氧和 PM2.5 是次生汙染物,是在大氣中一系列不同前體之間的化學反應形成的。“這意味著我們應該擴大我們的範圍,而不是隻關注少數幾個前體,”邵敏說。
朱同說,北京擁有中國最嚴格的排放控制措施,但其相當一部分汙染物來自周邊地區。例如,在 2008 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來自南方的氣團可能導致該市高達 34-88% 的臭氧濃度峰值。“除非目前的措施能夠打破行政邊界,否則北京的空氣質量不會得到顯著改善,”朱同說。
研究人員在會議上表示,北京的做法應適用於發展中國家的其他大城市。莫利納說,否則,“特大城市將成為全球汙染的主要來源”。“政府如何應對快速城市化的挑戰將決定未來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