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 1.5°C 氣候目標將拯救數百萬人,而且這仍然是可行的

已經遭受氣候變化影響的人們懇求世界各國領導人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 1.5°C 以內,即使我們暫時超過這個閾值

People watch a forest fire in Avila, Spain

想象一下,你在你家附近的街道上點燃了一場火災,就在你家下游的街道上。你並非有意為之——你不是縱火犯——但火就在那裡,在你眼前熊熊燃燒。你鄰居的房子就要被火焰吞噬了。你會怎麼做?

當然,只有一個答案:你想辦法把它撲滅。你拿著水桶和水管跑過去。你盡你所能提供幫助。只要還有一絲希望可以拯救你鄰居的家,無論多麼渺茫,你都會堅持努力。畢竟,是你點燃了它。你應該成為最後一個放棄的人。

你不會做的就是坐在家裡相對安全的地方觀看這場破壞。你不會試圖說服人們損失不會那麼糟糕。你絕對不會開始對你的鄰居大喊大叫,讓他們放棄——試圖撲滅大火是不現實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就是當世界各國齊聚迪拜參加 COP 28 時我們面臨的局面。我們的氣候正在加速逼近相對於工業化前水平 升高 1.5 攝氏度。一項 最近的研究 估計,如果排放量繼續以目前的速度增長,我們有 50% 的可能性 在短短六年內達到全球年平均氣溫 1.5 攝氏度。但是,當我們接近這個嚴峻的里程碑時,我們仍然有選擇。我們這些生活在“西方”或“全球北方”(這兩個地理位置存疑的術語基本上是指富裕、強大的國家)的人們對點燃威脅整個社群的大火負有最大的責任。那麼,我們會衝向火場,決心提供幫助嗎?還是我們會擺好躺椅,看著它燃燒?

不幸的是,當前圍繞 1.5 攝氏度的大部分討論都反映了第二種選擇。我們沒有采取行動,而是越來越痴迷於預測:我們是否能夠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 1.5 攝氏度以內?從那裡,很快就轉向了投降的敘事:如果我們無論如何都要突破 1.5 攝氏度,也許我們應該放棄努力。我們對待氣候危機的方式,就好像我們是在觀看而不是在參與其中——而這種心態會產生巨大的後果。

“人們沒有意識到這對世界上相當大一部分人口意味著什麼,”阿黛勒·托馬斯 (Adelle Thomas) 說,她是巴哈馬大學高階研究員,也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二工作組副主席,該工作組專注於氣候變化的影響和適應。我在 2021 年遇到了托馬斯,當時我正在準備報道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 COP 26 聯合國氣候談判。在會議召開前幾個月,我們在網上會面進行了快速核實。當她的臉閃爍出現時,我就知道情況不妙。

“你怎麼樣?”我問。

“嗯,不太好,”她說。“看起來大家都要放棄 1.5 攝氏度了。”在又一次令人沮喪的排放評估之後,1.5 攝氏度已經遙不可及的訊息在媒體和網上流傳。“他們說我們應該關注更‘現實’的目標,比如 2 攝氏度。或者誰知道呢,甚至更高!”她搖著頭說。“這太瘋狂了。”

托馬斯深知這有多麼瘋狂。作為 2018 年 IPCC 1.5 攝氏度特別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她幫助編錄瞭如果我們允許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升高 2 攝氏度將等待我們的災難。眾多結論包括:數億人將經常遭受嚴重熱浪侵襲,重要的農作物將更頻繁地歉收,並且大部分珊瑚礁將死亡。我們不必等到達到 1.5 攝氏度才明白風險;我們只需環顧四周,看看現在發生的洪水、火災和饑荒。這就是升溫 1.2 攝氏度時的生活。現在想象一下情況會變得更糟。

全球變暖就像轉動爐灶上的旋鈕,而不是撥動燈的開關;如果我們達到 1.6 攝氏度,我們不會突然醒來發現世界完全改變了。但 1.5 攝氏度報告明確指出,溫度計上升到那個點——更不用說超過那個點——的過程將是混亂和破壞性的,觸發氣候臨界點的風險越來越大,這可能會將我們推入災難之中。沒有人確切知道這些臨界點在哪裡,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謹慎行事。如果我們發現了,我們將一無所獲,卻會失去一切。

馬紹爾群島氣候特使蒂娜·斯蒂格 (Tina Stege) 在 2021 年 11 月 11 日於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 COP26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的高遠大聯盟會議後向媒體發表講話。圖片來源:Ian Forsyth/蓋蒂圖片社

“‘1.5 度求生存’是現實,而不是口號,”托馬斯說。

但這現實遭到了強大國家的長期抵制。在 2015 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巴黎聯合國氣候大會之前,排放大國實際上已經同意,2 攝氏度(3.6 華氏度)是全球氣溫上升的可接受上限。多年來,發展中國家的人們一直反駁,說雖然富裕國家或許能夠在這種程度的氣候混亂中倖存下來,但他們不能。這些國家中的大多數(現在仍然是)排放量非常低,但氣候風險卻非常高。他們在造成氣候危機方面幾乎沒有責任,但他們卻最先也是最嚴重地感受到了影響。

在巴黎,來自島嶼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和其他國家的人們聯合起來開展了“1.5 度求生存”的運動。托馬斯也在那裡。在公開抗議和幕後對話中,他們推動、懇求並向主要排放國,特別是美國和中國施壓,要求將 1.5 攝氏度納入最終文字。

這場戰鬥以半勝利告終。《巴黎協定》的既定目標是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遠低於工業化前水平 2 攝氏度”,並“努力將升溫幅度限制在 1.5 攝氏度”。當在會議的最後一天宣讀這句話時,人群中爆發出巨大的歡呼聲。“努力”並不完美,但總算有點進展。

可悲的是,這一宣告並沒有轉化為足夠的行動。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特別是在可再生能源的建設方面——但排放和氣溫仍在上升。

值得停下來片刻,感謝那些為 1.5 攝氏度不懈奮鬥的人們。如果沒有他們的努力,這個數字很可能不會進入《巴黎協定》,並且很容易從公眾意識中消失。這將使世界對每個人都更加危險。透過堅持保護氣候最脆弱國家的人民,“1.5 度求生存”的倡導者們正在保護我們所有人。正如馬紹爾群島氣候特使蒂娜·斯蒂格在 2021 年 COP 26 會議上用堅定的聲音所說:“1.5 度不容談判。我的孩子——以及你們的孩子——的安全懸於一線。”

但是,斯蒂格、托馬斯和其他人並沒有因為將世界的注意力集中在 1.5 攝氏度上而受到讚揚,反而一再被要求為他們的立場辯護。幾個月前我與托馬斯聯絡時,她告訴我,看到標題宣稱“1.5 度目標幾乎已死”(《大西洋月刊》,2022 年 4 月)或告訴世界“告別 1.5 度”,因為“現在是講究現實的時候了”(《經濟學人》,2022 年 11 月),這“極其令人沮喪”。“這是一個非常優越和不屑一顧的資訊,而且令人難以置信地沮喪,”她說。“這就像煤氣燈效應。”

這種觀點確實旨在傳達我們局勢的嚴峻性,但也暗示存在兩個陣營——那些沉迷於我們可以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 1.5 攝氏度的童話故事中的人,以及那些願意面對殘酷真相的人。這是一種根本性的誤解。托馬斯和其他人並沒有否認我們避免失控升溫的機會視窗已經變得多麼狹小。他們與自封的現實主義者看著相同的資料,但對如何回應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他們認為,我們不是放棄 1.5 攝氏度,而是需要加倍努力實現這個目標。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在自欺欺人,而是因為他們知道每增加十分之一攝氏度的升溫都會判處更多人死刑。

在托馬斯看來,那些告誡他人“認清現實”看待 1.5 攝氏度的人,才是真正與氣候現實脫節的人。“我認為他們是從自己特殊的特權視角出發的,他們沒有身處氣候影響之中,也沒有將氣候變化視為生存威脅,”她說。托馬斯不需要任何人告訴她如何看待 1.5 攝氏度。她需要世界傾聽並採取行動。

“1.5 度是一個真正的全球災難性閾值。任何說我們需要放棄它的人都是在胡說八道,”國際氣候變化與發展中心前主任、孟加拉國獨立大學前教授薩利穆爾·胡克 (Saleemul Huq) 說。“我們絕對不能放棄它。”

當胡克在十月份因心臟病突發去世時,一個備受尊敬的聲音消失了。自 1995 年 COP 會議開始以來,他參加了每一次會議,擔任氣候脆弱論壇和其他團體的顧問。他說,當人們談論放棄 1.5 攝氏度時,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誰在放棄?”他所合作的團體中沒有人考慮過這個想法。“你在全球南方聽不到這種說法,”他說。

正如托馬斯也指出的那樣,胡克說,關於放棄 1.5 攝氏度的敘事幾乎完全來自生活在富裕國家的人們,他們並沒有親身感受到氣候危機的威脅。“放棄不是他們說了算的,”胡克說。“他們算老幾?”

這是一個強有力的問題,每個在一定程度上免受氣候混亂影響的人都應該問問自己。這場危機前線的人們已經明確表明了他們的立場:1.5 攝氏度是他們的社群能夠承受的最大痛苦程度。我憑什麼說不是這樣?我有什麼權利告訴任何人放棄他們對宜居家園、對保護他們的歷史、文化和未來的希望?我有什麼資格來決定對其他人來說“現實”的破壞程度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在我享受著生活在一個向大氣中排放的碳汙染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多的國家的好處的同時?

路易斯安那州拉普拉斯的一家煉油廠。圖片來源:Luke Sharrett/彭博社透過蓋蒂圖片社

對於肯亞氣候活動家埃裡克·恩朱古納 (Eric Njuguna) 來說,放棄 1.5 攝氏度的說法是“背後一刀……這是以自我為中心,而且正在損害許多人的生命。”恩朱古納說,期望發展中國家容忍更多的負擔是令人憤慨的。“目前在肯亞,正在發生一場持續的乾旱,這使數百萬人面臨嚴重的飢餓風險,”他說,“而且從現在開始情況只會變得更加艱難。我們不能承受超過 1.5 攝氏度的升溫。這將是災難性的,特別是對於非洲國家而言。”

小島嶼國家聯盟首席氣候談判代表米凱·羅伯遜 (Michai Robertson) 補充說,投降的敘事是“在道德上不負責任的”。與胡克一樣,羅伯遜認為,必須詢問在放棄。他說,任何聲稱 1.5 攝氏度已死的人都有義務詢問——並嘗試回答——是誰殺死了它。“然後我們可以討論確定肇事者,找出原因,然後弄清楚如何解決問題。那裡存在問責制。”

對於習慣於完全從技術角度看待氣候問題的人們來說,談論特權和問責制、肇事者和責任可能會令人震驚。但是,思考 1.5 攝氏度的方式不止一種,因為它不僅僅是一件事。從科學上講,1.5 攝氏度完全處於危險區域。從歷史上看,這是一個來之不易的承諾。從政治上講,這是一個戰鬥口號。從道義上講,這是主要排放國對世界其他地區負有的深重義務;事實上,這是氣候倫理階梯上的最低一級,是為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的漫長旅程中的第一步。

對 1.5 攝氏度的這些定義都不足以單獨存在;我們需要一個綜合的理解。然後我們需要採取行動。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盡我們所能,儘快,儘可能長久。無論全球溫度計最終達到哪個最高值,我們現在需要採取的行動都是相同的:停止排放導致地球變暖的氣體,保護和捍衛我們能保護的一切,並互相幫助適應。富裕世界需要效仿氣候最脆弱地區人民的做法,採取“永不投降”的心態,圍繞積極的氣候行動團結起來,就好像我們的生命取決於它一樣——因為事實確實如此。

在我們開展這項工作時,我們可以因以下事實而感到鼓舞:即使我們確實突破了 1.5 攝氏度,我們的一切行動都不會白費。各種事情都與該閾值有關——不僅僅是我們是否超過它,還包括我們接近它的速度、我們停留在它附近的時間長度,以及如果我們確實超過了它,超過的速度和程度。我們越能減緩氣溫上升,我們就有更多時間為影響做好準備,並且我們更有可能降低峰值。在 2060 年達到 1.5 攝氏度比在 2030 年達到 1.5 攝氏度造成的死亡人數要少得多。停留在或高於 1.5 攝氏度與火箭般地升至 2 攝氏度或更高也是如此。這些差異將以驚人的美元數量、物種滅絕和人類生命來衡量。

珊瑚礁只是一個例子。IPCC估計,在 2 攝氏度時,99% 的珊瑚礁將消失。但如果我們能將升溫控制在 1.5 攝氏度,則可能有 10% 到 30% 的珊瑚礁可以被拯救。這兩種結果都不令人愉快;區別在於可怕程度的破壞和徹底的毀滅。但這些差異很重要,不僅對於珊瑚、北極熊和冰蓋,而且對於世界各地的人類社群也是如此。我們防止每升高十分之一攝氏度意味著拯救更多生命,避免更多破壞,讓更多物種得以倖存。

此外,IPCC 現任主席吉姆·斯基亞 (Jim Skea) 表示,“如果你超過了 1.5 攝氏度的升溫幅度,那麼採取雄心勃勃行動的理由會更加充分,而不是減弱。”這是因為 1.5 攝氏度從來都不是終點線;它(希望)是轉折點。人類文明依賴於穩定的氣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阻止升溫,然後扭轉溫度曲線,使其回落。正如環境科學家約翰·羅克斯特倫 (Johan Rockström) 在 2022 年發推文說:“我只是感到厭倦……厭倦了聽到 1.5°C 是一個‘目標’或‘目的’。事實並非如此。這是一個極限。唯一真正的目標是零攝氏度。”

這就是為什麼關於 1.5 攝氏度已死的宣告毫無意義的原因。全球溫度限制不會因為我們超過它們而消失。消失的是人。

2022 年,IPCC 表示,“幾乎不可避免我們將暫時超過 [1.5 攝氏度] 的溫度閾值,但可以在本世紀末回到閾值以下”,透過從大氣中去除碳和其他減排技術。在 2023 年秋季,國際能源署釋出了最新的淨零路線圖,該路線圖對未來持稍微樂觀的態度,稱將升溫控制在 1.5 攝氏度“可能性不大但仍然可行”。未來還會發布更多報告,我們應該閱讀這些報告,即使(尤其是在)它們提供的資訊令人恐懼的情況下。但我們應該將這些資訊用作動力,而不是作為藉口來輕率地放棄拯救數百萬人生命的努力

這就是“永不投降”正規化的力量;它可以幫助我們在這個壓倒性的危機中找到能動性。當清楚地知道這是你的家園、你的社群、你的生命危在旦夕時,你就會採取行動。你不會問“機會有多大?”,而是問“我能幫上什麼忙?”你不僅僅是努力——你會找到努力的方向。而這種努力會產生一些好的結果,即使它還不夠。

儘管我們今天的處境看起來很糟糕,但在未來,我們回首往事時會看到那些曾經擁有選擇權的人。沒有人會關心我們認為自己能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重要的是我們實際做了什麼。不懈努力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限制在 1.5 攝氏度以內——即使我們暫時超過了這個幅度——也是選擇減少地球上人類和生命的痛苦。很難想象在任何情況下,這不是正確的事情。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Amy Martin is the founder and executive producer of Threshold, a Peabody Award–winning documentary podcast that explores human relationships with the natural world. Prior to Threshold, her news stories were featured on NPR's All Things Considered and Here and Now, PRI's The World, and other outlets.

More by Amy Mart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