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雪猛烈襲擊著在南極半島的雪堆中挖掘紅色公共汽車-坦克混合體的男人們。白茫茫的天氣持續了 10 天,到最後,23 歲的冰川學家克勞德·洛里斯感覺自己老了十年,他在一部關於他生活的新紀錄片《冰與天》中說道,這部紀錄片即將在美國上映。”
“那是 1956 年,南極洲仍然是一個科學謎團。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裡,洛里斯將一絲不苟地從這片大陸收集證據,證明人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排放碳,從而使地球變暖。他將為極地科學奠定基礎,他的發現將成為關於氣候變化的科學知識的基石。”
“然而,很少有人聽說過洛里斯。科學家們說,他非常謙虛,讓研究生和年輕的合作者為他實驗室的里程碑式發現邀功。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北極和高山研究所主任詹姆斯·懷特說,他從未試圖宣傳“洛里斯團隊”;一直是“冰芯團隊”,他年輕時曾在洛里斯的實驗室接受博士後訓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推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如果你看看克勞德·洛里斯的遺產,那真是太巨大了,它非常有影響力,它定義了我們今天在理解氣候方面所處的位置,”他說。“如果沒有克勞德·洛里斯,我們現在根本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水平。””
“這種讚揚在呂克·雅蓋的紀錄片《冰與天》中得到了體現,呂克·雅蓋是一位曾是南極洲生物學家的奧斯卡獲獎導演。雅蓋說,他聽說過洛里斯,這位傳奇人物,並想講述這個故事。”
“這位電影製作人回憶說,他發現了洛里斯探險隊的大量檔案影像資料,並表示他與這位科學家產生了個人聯絡。”
““這個人非常令人印象深刻,非常有魅力。他是一個非常好的人,我與他友好地聯絡在一起,也許就像兒子一樣,”雅蓋說。”
““沉迷於發現的刺激””
“雅蓋在《冰與天》中指出,“在 1950 年代,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恢復過來的國家一心想了解這個星球。科學家們攀登最高的山峰,穿越熱帶大陸,甚至探索外太空,以尋求知識。””
“洛里斯抓住法國極地考察隊提供的機會,在所謂的 1957 年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前往南極洲。他的專案是規模最小、位置最偏遠的專案,位於內陸 186 英里的查科特港,該港口以一位繪製南極半島海圖的法國探險家命名。洛里斯和兩位同事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住在一個他在紀錄片中稱為“白蟻巢穴”的地方:一個 24 平方米的空間,加熱到只有 46 華氏度。”
“男人們工作起來好像著了魔一樣。正如他在紀錄片中所說,每一次測量都是新的和獨特的,每一次都給洛里斯帶來了成為第一個研究這片大陸的人的樂趣。科學家們使用炸藥進行地震勘測,揭示了數千英尺冰層下的山脈和山谷。”
““我領悟了科學的力量,無形的力量。我沉迷於發現的刺激。我的命運已被註定,”洛里斯在紀錄片中說道。”
“在 1950 年代後期,在格陵蘭島工作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利用冰來揭示地球溫度歷史的方法。科學家們使用一種叫做質譜儀的儀器,可以觀察冰分子,瞭解降雪當天的溫度。最古老的冰被困在冰蓋的最深處,可以揭示遠古時代的溫度。”
“洛里斯的下一個任務是儘可能深地鑽取冰芯。他於 1964 年重返南極洲九個月,以測試冰芯鑽機。一天晚上,當洛里斯喝著從冰芯樣本上剝落的冰塊威士忌時,他看到氣泡從冰中釋放出來。他意識到,這些氣泡一定含有過去的氣體。就像微小的化石一樣,它們包含著降雪時的大氣樣本。而最古老的冰將揭示地球自誕生之初的氣候歷史。”
“科羅拉多大學的懷特說,“冰是過去的出色記錄器。”“在我看來,它是最好的記錄器,尤其是在幾年到數萬年的時間尺度上。因此,如果你想了解過去 800 萬年的氣候系統,冰芯是最好的方法。””
頂住冷戰政治
“還有其他替代物,例如樹木年輪或海洋沉積物,但它們的資訊必須由科學家解碼和解釋。相比之下,冰只是氫原子和氧原子的分子。其中懸浮的一切——氣體、顆粒、同位素——描繪了過去環境的圖景。懷特說,冰芯是氣候界的“絕妙禮物”。”
“洛里斯和他的同事們設計了收集冰芯、將它們運送到實驗室並進行分析以瞭解其含義的技術。在美國陸軍寒區研究與工程實驗室的科學家切斯特·蘭威等同時代的人的幫助下,他設計並測試了鑽機。不久之後,洛里斯被任命為法國格勒諾布林環境冰川學和地球物理實驗室 (LGGE) 的主任,這是他擔任的眾多著名職位中的第一個。”
“緬因大學冰川學家保羅·馬耶夫斯基說,“他比現在的人們更冒險”,他於 1980 年代在 LGGE 與洛里斯一起接受培訓。“現在,他所做的那種事情的重要性已被接受。你不需要去南極洲待 12 或 16 個月,你不需要建造一個實驗室並開發一項新技術才能取得這一重大突破。””
“馬耶夫斯基回憶說,洛里斯談吐優雅,外表出眾,並且具有指揮風範。在會議期間,他會安靜地坐一會兒,當他說話時,人們會注意聽。他會抓住會議的要點,並概述一個連貫的行動方案,以推進冰芯研究。”
“他說,“克勞德做到這一點的能力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科學家,特別是我們這些在極端地區、探險隊工作、從事前沿科學研究的人,可能就像在放羊一樣。每個人都有自我,並且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
“在他的領導下,冰芯研究領域形成了凝聚力。在 1970 年代,氣候建模者已經意識到,人類的碳排放(由工廠、汽車和工業排放)可能正在改變氣候。但他們尚未證明這一點,他們還必須證明自工業革命前以來二氧化碳水平已大幅躍升。這些資訊必須來自地球的過去。”
“從格陵蘭島冰芯中彙編的歷史可能有些模稜兩可,因為該地區的冰含有一些汙垢和垃圾。洛里斯知道南極洲的冰蓋可以提供這些資訊,他也知道任何一個國家或科學家都無法單獨做到這一點。”
標誌性的“沃斯托克冰芯”
“那是冷戰時期的高峰,但政治並沒有阻礙科學。洛里斯與來自美國、歐洲和蘇聯的科學家建立了牢固的跨國友誼。他聽說蘇聯人在沃斯托克站(南極洲大陸最偏遠的科考站)有一個雄心勃勃的鑽探計劃。”
“馬耶夫斯基說,“對於一位西歐人來說,與一位蘇聯人進行交流,這是一件大事。”“即使在今天,這也非常典型地發生在科學領域。””
“1974 年,洛里斯幫助蘇聯和美國在內陸 680 英里的 C 穹丘建立了一個鑽探計劃。三年後,他們回收了一個 900 米的冰芯,揭示了過去 20,000 年的地球氣候。”
“但在沃斯托克還有一個更誘人的寶藏。俄羅斯人鑽探到 2,000 多米的深度,並回收了一個可追溯到 420,000 年前的冰芯。1984 年,洛里斯乘坐一架美國飛機去了那裡,並將樣品帶回格勒諾布林。”
“由此產生的地球歷史上二氧化碳水平和溫度圖表非常引人注目。它表明,我們星球的溫度始終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水平同步變化。當二氧化碳水平較低時,地球就會變冷,反之亦然。”
“而且,今天大氣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水平是過去 420,000 年來前所未有的。該研究於 1999 年在《自然》雜誌上發表。”
“馬耶夫斯基說,“[沃斯托克冰芯] 至今仍是最重要的記錄,證明了溫度與溫室氣體之間的關係。””
“1999 年,C 穹丘的科學家鑽探到 3,190 米的深度,並回收了一個可追溯到 740,000 年前的冰芯。這份關於二氧化碳水平和溫度的記錄,被稱為南極洲冰芯歐洲專案 (EPICA) 冰芯,於 2004 年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該冰芯現在是二氧化碳測量的黃金標準。”
“懷特說,“儘管洛里斯做出了貢獻,但很少有人聽說過他。部分原因是,他從不渴望獲得榮譽。””
“他說,“如果你看看論文,他很樂意讓年輕人擔任第一作者,他很樂意提拔這些人。””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冰川學家塔德·普費弗說,他那一代的冰川學家和氣候科學家也沒有像今天的科學家那樣受到那麼多關注。”
“他說,“有很多像克勞德這樣的科學家——他們都來自一個稍早的時代,那時冰川學不像今天這樣是《滾石》雜誌的封面企業——他們的成就與當今行業中大多數‘大人物’一樣偉大甚至更偉大,但他們在他們直接的圈子之外基本上不為人知。””
經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 www.eenews.net, 202-628-6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