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們將在全球範圍內採取氣候行動,無論特朗普有何舉動

但是,如果城市想要避免全球變暖的最壞影響,排放量需要在2020年達到峰值

芝加哥市長拉姆·伊曼紐爾(左)在墨西哥城C40市長峰會上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講話,香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和溫哥華市長格雷戈·羅伯遜在旁聽取,攝於2016年12月1日星期四。

本週在墨西哥城會面的來自90個世界“特大城市”的領導人正在發出一個資訊,即他們計劃就氣候變化採取行動——無論國家領導人採取什麼行動。

第六屆C40市長峰會召開於巴黎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會議一年後,在巴黎會議上,近200個國家同意採取措施,將升溫幅度控制在遠低於工業化前水平2攝氏度的範圍內。 但此次峰會也是在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總統的陰影下召開的,特朗普曾承諾“取消”美國參與該協議。

在週一會議前與記者的電話會議中,紐約市前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承認,世界對特朗普可能在氣候變暖問題上採取的路線“非常擔憂”。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正如我們所知,市長們從未等待華盛頓在美國採取行動,”布隆伯格說,他同時也是聯合國城市與氣候變化問題特使。“他們也從未等待國際條約來採取措施保護他們的公民和改善公共健康。無論發生什麼,市長們都將繼續以身作則。”

布隆伯格和巴黎市長安妮·伊達爾戈(她是該組織即將上任的主席)本週釋出了一份報告,顯示世界各大城市需要在2020年達到排放峰值,然後在十年內將每位公民的碳排放量減少近一半,以避免全球變暖的最壞影響。 這與未來四年排放量增加35%的常態化趨勢形成對比。

所謂的“2020年最後期限”分析報告提出,城市政府應重點關注建築、交通和城市發展等關鍵部門的低碳發展道路。 該報告估計,C40 90個城市在未來四年內需要花費3750億美元用於新的氣候友好型基礎設施建設。

該報告還為城市中心設定了雄心勃勃的減排目標。 雖然城市將在未來14年內採取相同的措施來實現2攝氏度的目標或巴黎更具雄心的將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的目標,但這兩個目標之間的差異在2030年後變得更加明顯。 報告發現,更嚴格的目標將要求城市在本世紀中葉淨零排放,並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負排放。

彭博慈善基金會、兒童投資基金會和 Realdania 聯合承諾提供 4000 萬美元,用於支援城市的氣候行動。 這是近期私營部門支援研究、逐步淘汰化學品和其他氣候問題倡議的趨勢之一。 但布隆伯格迴避了一個問題,即如果特朗普撤回美國的支援,私人資金是否可以取代奧巴馬政府對綠色氣候基金的部分或全部公共承諾。

“既然我們一直沒有從聯邦政府獲得太多資金,那麼很難說他們可以大幅削減,”他說。

“但公平地說,我們不知道特朗普想做什麼,”布隆伯格補充道。 這位當選總統在競選期間多次表示,他將撤銷所有氣候專案的資金,並特別指出聯合國基金是他將取消的專案。

“繼續行動”

今天在峰會上,伊達爾戈將啟動一項旨在促進城市層面女性在氣候問題上的領導作用的倡議。 包括華盛頓特區市長繆里爾·鮑澤在內的多位市長將參加 Women4Climate 倡議的啟動儀式,該倡議將為氣候領袖提供一個平臺,指導年輕女性,並提供交流和能力建設機會。

研究表明,在中低收入國家,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遭受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自然災害或水和食物短缺的影響。 但是,關於氣候變暖可能如何影響城市環境中的女性的資料仍然很少,伊達爾戈的倡議將支援對這方面的研究。

伊達爾戈是西班牙移民到法國的女兒,於 2014 年成為巴黎市長,她經常將氣候變化討論為具有性別影響的社會公正問題。 她並非孤身一人。 女性氣候領袖的隊伍非常強大,包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帕特里夏·埃斯皮諾薩和她的前任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 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等國家領導人; 以及許多市長。

悉尼市長克洛弗·摩爾表示:“女性是非常堅定的群體,她也將參加啟動儀式。“我認為我們堅持不懈,儘管存在厭女症,儘管我受到了我們城市右翼媒體的攻擊。 我們這樣做是因為我們相信行動至關重要,如果我們不採取行動,未來可能會是災難性的。”

摩爾以她的城市為例,說明了即使聯邦政府走不同的道路,市政政府如何繼續在氣候行動方面取得進展。 澳大利亞在兩年前廢除了碳稅,並且經常被視為國際氣候程序的落後者,儘管它已經批准了巴黎協議。 摩爾指出,悉尼已將氣候行動作為優先事項。

她說,由於世界排放量的 80% 來自城市地區,因此城市層面的行動可以累積成顯著的減排量。

“我認為對美國城市的資訊是,你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應該繼續行動,因為這取決於你們,而不是你們的聯邦領導,”她說。

經 E&E News 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 E&E 在 www.eenews.net 提供有關重要能源和環境新聞的每日報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