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一種令人痛苦的疾病,包括幻覺、妄想、偏執和躁動。在美國,大約每 100 人中就有 1 人患有精神分裂症,症狀通常首次出現在 16 歲至 30 歲之間。其病因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議,特別是關於遺傳學是否起作用。已知它具有高度遺傳性,但小樣本量和其他方法論障礙阻礙了早期辨別基因聯絡的嘗試。
現在,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精神疾病基因研究已經發現 128 個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基因變異,位於人類基因組中 108 個不同的位置。其中絕大多數以前從未與該疾病聯絡起來。這一發現駁斥了任何關於遺傳學不起作用的論點。
這項研究於 7 月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是來自 35 個國家的 300 多名科學家的合作成果,名為精神病基因組學聯盟的精神分裂症工作組。研究人員在所謂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 (GWAS) 中,將近 37,000 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基因組與超過 113,000 名未患該疾病的人進行了比較。遺傳物質或 DNA 由分子對序列組成,數千個分子對串在一起形成基因。GWAS 涉及統計這些分子對中已知的常見突變,分別在患有和未患有某種疾病的人中進行。在患有該疾病的人中出現頻率明顯更高的變異被認為與該疾病“相關”。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馬薩諸塞州劍橋市布羅德研究所的本傑明·尼爾說,GWAS“與之前的基因研究相比,可能提供了對疾病生物學參與者的更全面的檢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該技術無法識別導致疾病的確切突變,甚至無法精確定位特定基因。相反,它標記了基因組中導致風險的區域。這些區域中的基因值得進一步研究,以揭示該疾病背後的生物學過程。威爾士卡迪夫大學的邁克爾·奧多諾萬是該研究的另一位主要作者,他說:“我們已經打開了很多扇窗戶,供人們爬進去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學原理。”
自發現減少化學信使多巴胺活性的藥物以來,精神分裂症的治療在 50 多年中沒有取得進展。因此,一種主要的理論集中在多巴胺訊號過度活躍上。果然,已識別的區域之一包含一個基因,該基因產生一種多巴胺受體,而該受體會被抗精神病藥物阻斷。
大腦的另一種化學物質穀氨酸也受到了關注,但靶向穀氨酸的藥物在臨床試驗中表現不佳。這項新研究牽涉到幾個與穀氨酸相關的基因。“這是重要的證實性證據,表明穀氨酸與精神分裂症有關,”奧多諾萬說。“具體如何關聯是另一個問題。”過去的藥物可能失敗了,例如,因為它們靶向了錯誤的穀氨酸受體;基因結果將幫助藥物開發人員集中精力。
其他一些發現的意義尚不清楚。免疫系統基因受到牽連,以前與吸菸相關的基因也是如此。這些發現並不一定意味著精神分裂症與免疫有關,或者吸菸會導致精神分裂症。與免疫相關的基因組區域包含數百個基因,其中一些基因會影響生物學的其他方面。基因在不同的組織中也可能發揮不同的作用。“許多免疫系統蛋白質可能在大腦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奧多諾萬說。與吸菸的聯絡同樣不明確。例如,一種基因變異可能既使人易患吸菸,又增加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而兩者之間沒有因果關係。
一個重要的總體結論是,精神分裂症像任何其他疾病一樣,是一種複雜的特徵,但其複雜性並不意味著它將永遠神秘莫測。過去的 GWAS 研究已經為其他具有複雜的遺傳和環境根源的健康狀況(如糖尿病和克羅恩病)帶來了突破,專家們認為這項研究也將為精神分裂症帶來同樣的突破。“基因組中散佈著許多小的、常見的遺傳效應,這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發現,”尼爾說。“其中涉及許多不同的生物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