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獁象牙分析揭示阿拉斯加史詩般的終生旅程

研究人員發現這隻猛獁象的步行距離足以環繞地球兩週

Partial rehistoric ivory mammoth tusk sits upon grey rocks of riverbank.

史前象牙猛獁象牙的一部分。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猛獁象是上一個冰河時代最著名的居民之一,但它們在苔原上的遷徙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現在,專家們利用阿拉斯加一根17100年前的猛獁象牙的化學成分,繪製出了這種動物一生中漫遊的路線。他們發現,它行走的里程幾乎足以環繞地球兩週。

在上一個冰河時代,長毛猛獁象曾漫步於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北部。大多數在約1萬年前滅絕,少數種群在北冰洋的一個小島上存活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如今,數百萬根來自已滅絕巨獸的長而粗壯的象牙埋藏在北極和西伯利亞的土地下,仍然完好無損,因此被視為商業象牙的來源而備受追捧。但它們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裝飾。“象牙就像時間線,”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的古生態學家、這篇新論文的第一作者馬修·伍勒說。

一種銀白色的鹼土金屬,稱為鍶,它有不同的版本,或同位素,每個同位素都有不同的原子質量。這些同位素的比例在世界各地的土壤中各不相同。當哺乳動物吃掉在這些土壤中生長的植物時,少量的鍶會融入它們的骨骼和牙齒中——對於猛獁象來說,還會融入它們的象牙中,象牙是經過改造的門牙。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象牙“是地球歷史的絕佳記錄,因為它們是分層生長的,”佐治亞南方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凱瑟琳·史密斯說,她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透過將象牙一分為二,並檢查內部的許多化學層,伍勒和他的合作者開始了一項開創性的分析:他們繪製了象牙主人在死亡17000年後的旅行路線。

伍勒和他的團隊小心翼翼地將象牙縱向切成兩半——這是一項有風險的任務,需要周密的計劃,並讓伍勒經歷了所謂的“一年的噩夢”,擔心象牙破碎並變得毫無用處。然後,研究人員測量了沿著五英尺半長的象牙的鍶同位素比率,並將它們進行比較,以繪製出猛獁象漫遊的路線圖。

這根象牙來自一頭雄性猛獁象,它生活在上一個冰河時代(現在的阿拉斯加),壽命約為28歲。該團隊在Science雜誌上報告稱,在其一生中,它行走了近5萬英里,這挑戰了一些人認為猛獁象是更久坐不動的野獸的印象。“我們所有人在開始這個專案時,都對猛獁象的行為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伍勒說。但研究人員最終得到的卻是“一個又一個的驚喜”。

當這隻猛獁象還年輕時,它很可能作為象群的一部分在阿拉斯加內陸地區活動,這與現代幼年象的行為類似。大約在16歲時,性成熟開始時,它開始獨自行動,並在北極圈兩側長途跋涉。在生命的最後一年半里,它主要停留在今天阿拉斯加北部的一個小區域內。明顯的同位素特徵表明,它很可能死於布魯克斯山脈山麓附近的飢餓。

“真正令人興奮的一件事是看到這隻猛獁象的活動範圍在其生命的不同階段是如何變化的,”史密斯說。它的活動範圍在16歲時擴大“真的很酷,我們在大象身上也看到了這種情況。”長毛猛獁象的體型大約與非洲象相當,非洲象是當今現存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這兩個相關物種還有其他相似的特徵。與現代類似物一樣,猛獁象生活在母系群體中,史密斯想知道,像伍勒研究中的雄性猛獁象和雌性猛獁象,它們一生的移動性可能有什麼不同。伍勒和他的團隊計劃在未來幾年對更多樣本應用相同的技術。“我們有數百根猛獁象牙,”他說。“我們很樂意做更多的象牙研究。”

本文最初發表於《Spektrum der Wissenschaft》,經許可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