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避孕正在研發中,但仍面臨障礙

一位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一直在開發男性避孕藥的科學家表示,安全、可逆和負擔得起的選擇是可能的

Illustration of sperm cells on blue background.

以下文章經許可轉載自 The Conversation,這是一個報道最新研究的線上出版物。

在羅訴韋德案被推翻之後,為所有人開發更多避孕選擇變得更加重要。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女性和可以懷孕的人有許多有效的避孕方法,包括口服藥片、貼片、注射劑、植入物、陰道環、宮內節育器和絕育。但對於男性和產生精子的人來說,選擇有限。兩種選擇,體外射精和避孕套,都具有較高的失敗率。體外射精的失敗率約為 20%。避孕套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失敗率僅為 2%,但根據人們通常的使用方式,失敗率會上升到 13%。輸精管結紮術的失敗率低於 1%,但它們需要微創手術,並且被視為永久性避孕方法。輸精管結紮術和體外射精都不能預防性傳播感染。

自 20 世紀 80 年代引入“無刀輸精管結紮術”以來,還沒有出現新的男性避孕方法。我和我的團隊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一直在開發男性避孕方法。我相信,新的安全、可逆和負擔得起的避孕選擇可以幫助男性參與並與伴侶分擔避孕責任,並降低意外懷孕的機率

承擔計劃生育的責任

一項2017 年的調查發現,在 18 至 44 歲的 1,500 名男性中,超過 80% 的人希望阻止伴侶懷孕,並認為他們有共同或單獨的避孕責任。

對避孕套不滿意的男性更有可能使用體外射精作為避孕方法,或者從不使用避孕措施。然而,在對避孕套不滿意的男性中,87% 的人對新的男性避孕方法感興趣。這相當於美國估計有1700 萬男性正在尋找新的避孕方法以防止意外懷孕。

同樣,一項 2002 年對四大洲九個國家 9,000 多名男性進行的調查發現,超過 55% 的人願意使用新的男性避孕方法。重要的是,一項 2000 年在三大洲進行的調查發現,98% 的女性會信任她們的伴侶使用男性避孕方法。

男性避孕的障礙

對新的男性避孕藥的強烈興趣提出了一個問題,即為什麼自 80 年代以來沒有任何新的男性避孕方法。

男性避孕藥的開發主要由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支援,包括與學術醫療中心合作的世界衛生組織。然而,這些機構通常沒有可與製藥公司媲美的藥物開發基礎設施,其專案通常僅由少數人員在臨床研究組織的協助下運營。有限的財政資源進一步減緩了開發速度。

製藥公司缺乏興趣也可能在阻礙男性避孕藥的開發方面發揮作用,並且有許多可能的原因導致製藥行業迴避男性避孕藥。原因之一包括權衡開發成本和潛在市場的不確定性。其他原因包括不確定誰將分發這些藥物以及男性避孕方法獲得 FDA 批准的不明確的監管要求。如果發生懷孕,公司也可能擔心責任問題。

目前正在開發的新方法

研究人員目前正在研究幾種不同的男性避孕方法。

激素方法通常以塗抹在皮膚上的凝膠、肌肉注射或口服藥丸的形式服用。這些方法通常含有睪酮和孕激素。孕激素會抑制控制睪丸的兩個垂體激素,睪丸是產生精子的器官。雖然睪丸需要高濃度的睪酮才能產生精子,但睪酮通常包含在激素方法中,以確保其他身體功能有足夠的激素水平。與直覺相反,服用睪酮也可能有助於抑制精子生成,因為將迴圈睪酮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以上會抑制相同的兩個垂體激素。新增孕激素會進一步增強對精子生成的抑制。

目前正在開發的激素避孕候選藥物正在進行一項第二階段臨床研究,該研究已招募了四大洲的 400 多對夫婦。我擔任了該試驗在 Lundquist 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這項由Eunice Kennedy Shriver 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所人口理事會贊助的研究結果到目前為止很有希望,副作用很小,而且夫婦們發現該凝膠可以接受使用。

我的團隊和我也在開發功能類似於睪酮和孕激素的藥物,但採用單一化合物。這些藥物目前正在進行早期人體測試,作為每日口服藥丸或長效注射劑。

非激素方法通常涉及專門針對產生精子的器官以降低精子濃度或功能的藥物。非激素藥物在動物模型中顯示出療效,但在開始臨床研究以證明人體安全、耐受性和有效性之前,需要進行臨床前毒理學結果。其中一些方法正在努力進行第一階段臨床試驗。

另一種非激素方法包括可逆地阻斷輸精管,輸精管是將精子輸送以進行射精的器官。由男性避孕計劃Parsemus 基金會贊助的研究正在測試水凝膠,這是一種保留水分的聚合物,可阻止精子透過輸精管。

人們已經準備好接受新的避孕方法。我相信,學術界、政府部門、非營利組織和製藥部門之間的合作可以幫助提供安全、可逆、可接受且所有人都能獲得的新的避孕方法。

本文最初發表於The Conversation。閱讀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