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一位政府高階科學家昨天表示,今年異常溫暖的海洋溫度已導致世界珊瑚的大規模破壞,其長期生存前景黯淡。
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NOAA) 珊瑚礁觀察協調員 C. Mark Eakin 說:“目前,世界各地的珊瑚礁要麼正在白化,要麼因白化而死亡,要麼正在努力從白化中恢復過來。” “2010 年是全球所有海洋珊瑚白化的一個重要年份。”
當珊瑚排出通常生活在其堅硬骨骼內的微小藻類時,就會發生白化,這些藻類為珊瑚提供食物和鮮豔的色彩。 海洋鹽度、營養物徑流和其他汙染的變化會導致小規模白化,但科學家表示,今年廣泛的全球白化是異常海洋變暖的症狀。
1998-1999 年發生的類似全球白化事件摧毀了世界 15% 的珊瑚礁。 Eakin 說,2010 年可能緊隨其後。
“在 2010 年,我們看到了第二次全球範圍的白化事件。 它們不如 90 年代後期的事件嚴重,但這只是其中一件事——到底要多糟糕才算糟糕?” 他說。“這兩件事都是大事件。 它們確實很嚴重。”
科學家觀察到今年科威特、馬爾地夫、東南亞、菲律賓、中太平洋島嶼以及現在的加勒比海地區的珊瑚礁正在白化,加勒比海地區的珊瑚在 2005 年也遭受了嚴重的白化。
Eakin 說:“像馬爾地夫和東南亞的珊瑚礁剛剛從 98 年的白化中恢復過來,現在又再次白化。” “今年六月在泰國,情況令人震驚。 很難找到沒有白化的珊瑚。”
氣溫上升是原因
科學家現在的問題是,世界珊瑚礁是否能夠從今年的白化事件中恢復過來,以及隨著世界變暖,它們將如何生存。
1998-1999 年的白化事件是由強烈的厄爾尼諾天氣模式驅動的,但厄爾尼諾現象並不是 2005 年加勒比海地區廣泛白化或今年白化事件發展的主要因素。
Eakin 說:“隨著氣溫升高,隨著基線升高,不需要太大的氣候事件就能將這些珊瑚礁推向邊緣。”
由於溫水、海洋酸化和汙染的威脅,大西洋的兩種珊瑚物種——麋角珊瑚和鹿角珊瑚——被列為《瀕危物種法》下的“受威脅”物種,NOAA 正在考慮是否還有另外 82 種珊瑚物種也應根據該法律獲得某種程度的保護。
最終,為世界珊瑚礁創造安全的環境可能需要努力將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水平降低到百萬分之 350,遠低於目前的百萬分之 390 的水平。
Eakin 說:“即使我們停止排放二氧化碳2,我們仍將面臨另一個世紀的氣溫升高和 1 攝氏度的上升。” “即使我們現在開始行動,這對珊瑚來說也是一件難事。”
轉載自 Climatewire,經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