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術、神秘還是機制

來自大眾科學 MIND 2005 年 12 月/2006 年 1 月刊的評論和推薦

魔術、神秘還是機制

甜蜜的夢:意識科學的哲學障礙 作者:丹尼爾·C·丹尼特。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2005 年(28 美元)

意識困擾著科學家和哲學家,也像困擾著我們其他人一樣。意識難以捉摸、神秘莫測、難以定義和探索,它具有一種奇特的品質,促使人們堅持認為,它在某種程度上不同於物理世界的其他部分,並且每個人的主觀體驗都有其獨特之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丹尼爾·丹尼特,一位在塔夫茨大學認知研究中心擔任主任的哲學家,登場了。在他的這本發人深省的書中,他探討了關於意識是否可以被解釋的幾個熱門辯論——例如我們無法客觀地研究主觀體驗或“感覺質”,即感覺的難以理解的屬性。儘管我們頑固地認為意識涉及一些額外的東西——精神、靈魂、奇蹟或魔法——但丹尼特認為,意識只不過是神經活動的一個有趣但尚未得到充分解釋的方面。

“意識經常被譽為一種神秘現象,”他寫道。“我認為這種傳統不僅是一個錯誤,而且是對正在進行的科學研究的嚴重阻礙,這些研究可以像深入而完整地解釋其他自然現象一樣解釋意識
新陳代謝、繁殖、大陸漂移、光、重力等等。” 就像一場引人入勝的魔術表演一樣,意識欺騙我們相信大腦天衣無縫的幻覺是真實的,即使意識純粹是一種生物現象。

為了闡明他的觀點,丹尼特進行了各種思想實驗。其中一個實驗涉及想象一個“完美的殭屍”,它完全複製了一個人的感知和神經過程。殭屍和有意識的人之間應該有任何真正的區別嗎
他想知道?他還駁斥了這樣一種說法,即意識的機械理論無法解釋這種差異(如果存在)。另一個思想實驗涉及想象火星科學家研究人類意識。他說,原則上,火星人應該能夠觀察和檢查地球意識體驗的潛在機制,並在某種程度上掌握成為人類的感覺。丹尼特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意識到“自然科學的第三人稱方法足以像調查自然界中的任何現象一樣徹底地調查意識。” 就像活力論——18 世紀認為某種無法解釋的力量賦予生物生命力的信念一樣——意識最終將屈服於科學解釋。—理查德·利普金

讓自己快樂

滿足感:尋找真正滿足感的科學                                                               作者:格雷戈裡·伯恩斯。亨利·霍爾特公司,2005 年(24 美元)

格雷戈裡·伯恩斯認為,紋狀體,大腦下部的一小塊組織,是生活中獲得滿足感的關鍵。伯恩斯在埃默裡大學教授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他對是什麼驅使人們尋求新奇體驗以獲得滿足感感興趣——他說,這個過程受紋狀體控制。

然而,令人驚訝和失望的是,這樣一位多產的研究人員和學術文章的作者選擇用奇遇而不是科學來娛樂讀者。《滿足感》中只有少數簡短的章節關注他自己的工作,因此我們對神經科學是如何進行的知之甚少。向普通大眾解釋大腦解剖學、化學和心理學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伯恩斯並沒有真正做到這一點。每一章都有幾頁硬科學,但隨後詳細描述了伯恩斯參觀異國他鄉或說明人們如何努力迎接極端挑戰以獲得滿足感的事件。

在一章中,伯恩斯飛往內華達山脈,觀察超級馬拉松運動員在山間小徑上奔跑數小時,然後他用它來寫關於大腦新陳代謝和疲憊的文章。他的其他旅行——例如,去冰島的火山和去亞特蘭大附近一家施虐受虐俱樂部——也遵循同樣的模式。當他最終來到紐約長島的一個廚房時,這些短暫的旅行達到了高潮(或低谷),他的雙腳浸泡在溫暖的檸檬汁和茴香中,等待巧克力蛋糕出爐——廚師用西班牙語為他朗讀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的詩歌。

最後一章有點令人尷尬。伯恩斯承認,在他“四處奔波”的時候,他把妻子留在家裡,“幾乎沒有成人的刺激”和兩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此外,他抱怨他們的性生活變得“例行公事”。他在科羅拉多州一位婚姻治療師開發的“性坩堝”計劃中找到了解決方案。結果是一個令他滿意的性愛之夜,他將其等同於超級馬拉松運動員的高潮。有些讀者可能會愛上伯恩斯對新奇事物的追求;其他人可能在這裡找不到滿足感。—喬納森·比爾德

難題

關於意識的對話:最傑出的人才如何看待大腦、自由意志以及成為人的意義 作者:蘇珊·布萊克莫爾。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 年(22 美元)

“什麼是意識?”這個問題引發了各種各樣的回答,從關於迷幻藥的笑話到關於人生意義的皺眉沉思。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儘管缺乏有意義的資料
解釋這種現象。

蘇珊·布萊克莫爾向 21 位研究意識的頂尖科學家和哲學家提出了這個問題,並將他們的回答彙編成生動活潑但略顯重複的問答訪談。在每種情況下,布萊克莫爾都會問,意識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它與其他科學探究的目標不同?一些思想家堅持認為它並非如此,研究人員如果像對待自然界中的任何其他事物一樣對待意識,就會做得更好。其他人則斷言,意識從根本上是不同的,
構成了超出普通物理世界的額外事物。澳大利亞數學家出身的哲學家戴維·查默斯說:“意識科學的核心是試圖理解第一人稱視角”——客觀地解釋主觀體驗。

在努力解決神經科學家所謂的“難題”——努力解釋
神經過程如何產生主觀體驗——專家們理論很多,但
答案很少。幾乎所有人都同意經典二元論行不通——即心靈和
大腦不能由不同的物質構成。許多人轉而提及意識的神經關聯,即一個人有意識體驗期間存在的神經活動。

布萊克莫爾向思想家詢問了諸如死後生命、自我和自由意志等問題。大多數人表示他們不相信死後生存,這與 55% 的美國居民形成對比。大多數人也同意,儘管存在令人信服的感覺,但科學證據不支援自由意志的概念。由於在 brain 中尋找有意識的“我”的來源一無所獲,因此獨立自我的存在似乎遙不可及,儘管主觀意識表明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自我
來體驗意識。

布萊克莫爾還詢問研究人員,他們為什麼選擇研究意識,以及這樣做如何影響了他們的生活。一些人提到對改變的意識狀態的著迷
意識是由藥物、冥想、夢境或麻醉引起的。許多人放棄了在其他領域富有成效的研究生涯,轉而追求神聖的 C。也許最極端的情況
的案例是弗朗西斯·克里克,一位物理學家,他因破譯 DNA 結構而獲得諾貝爾獎,然後在 60 歲時將注意力轉向意識研究,持續了四分之一
個世紀。布萊克莫爾對克里克的採訪是他的最後一次;他於 2004 年 7 月不久後去世。—理查德·利普金

腦疾病作為精神奴役

72 小時觀察 作者:貝比·摩爾·坎貝爾。阿爾弗雷德·A·克諾夫出版社,2005 年(24.95 美元)

“見鬼,身為黑人已經夠難了……請不要再加瘋狂。” 貝比·摩爾·坎貝爾在她引人入勝的新小說中寫道,該小說直面非裔美國人社群的兩個禁忌話題:精神障礙和同性戀。
美國社群:精神障礙和同性戀。這本書以法律允許將精神病成年人合法關押在公共衛生機構的最長三天期限命名
設施,如果她表現出對自己或他人的危險。這部小說講述了成功的黑人女商人凱瑞·惠特莫爾的故事,她努力照顧患有躁鬱症的十幾歲的女兒,躁鬱症會導致躁狂和抑鬱之間的劇烈情緒波動。

這部虛構的散文並非旨在深入瞭解腦疾病。相反,它以殘酷的誠實和毀滅性的方式描述了一位母親的愛以及她為將孩子從精神疾病中拯救出來而不顧一切的程度。透過這樣做,坎貝爾揭露了我們當前公共衛生保健系統在治療此類患者方面的可悲不足,並介紹了這部小說的最大價值:它深入瞭解了那些必須照顧此類親人的人們所面臨的挑戰。

然而,當坎貝爾援引奴隸制來表達精神疾病的恐怖時,這種崇高的努力受到了破壞。雖然令人心酸,但這種比較似乎是牽強的,依賴於關於鞭打柱和奴隸拍賣的誇張段落。這個比喻模糊了小說的目的,特別是自從作者似乎在最後決定,處理家庭成員腦疾病的最佳方法是透過接受而不是解放。奴隸制的情況並非如此。坎貝爾還將腦部疾病與同性戀進行類比,以表明這兩個問題都必須更加公開地處理。她認為兩者都被不公平地汙名化,但她的觀點被令人厭惡的觀點掩蓋了
暗示同性戀是一種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精神疾病的疾病。

這部小說為家庭成員提供了關於照顧自己和尋求他人支援的重要教訓。然而,坎貝爾的主人公過於雄心勃勃,就像這本書本身一樣。凱瑞看起來更像是一位擁有無限的時間、精力和耐心的神奇媽媽,而不是一位處於崩潰邊緣的絕望母親。她不僅
照顧她躁狂的女兒,還經營著她蓬勃發展的企業,安撫她工作狂前夫的自尊心,輔導她男朋友的同性戀兒子,併為一位吸毒成癮的前妓女提供建議。再說一遍,坎貝爾承擔了雄心勃勃的目標,儘管小說分散了注意力,但她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珍妮·哈明

SA Mind Vol 16 Issue 4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with the title “Mind Reads” in SA Mind Vol. 16 No. 4 (), p. 92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1205-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