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創聲音跨文化傳遞意義

新創造的發聲能出色地傳遞概念

Blue sonic wave line.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有些手勢幾乎在任何地方都能被理解:例如,指點以引導某人的注意力。新的研究表明,某些發聲也可能是形象的,並且能被世界各地的人們識別——即使說話者並非僅僅模仿眾所周知的聲音。這些發現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可能有助於解釋現代口語的興起。

2015年,語言研究人員挑戰了一些說英語的人,讓他們創造代表各種基本概念(“睡覺”、“孩子”、“肉”、“石頭”等等)的聲音。當其他說英語的人聽到這些聲音並嘗試將它們與概念匹配時,他們基本上成功了。但研究合著者、伯明翰大學認知科學家馬庫斯·珀爾曼說:“我們希望能夠證明這些發聲在不同文化中是可以理解的。”

圖片來源:Amanda Montañez;來源:“Novel Vocalizations Are Understood across Cultures”,作者:Aleksandra Cwiek 等人,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s,第 11 卷;2021 年 5 月 12 日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因此,珀爾曼和他的同事在從摩洛哥到巴西的七個國家進行了線上和現場實驗。他們招募了900多名參與者,他們共說28種語言,聽取了2015年調查中理解程度最好的發聲,並從一組詞語或影像中選擇匹配的概念。喚起眾所周知的聲音(例如,滴水聲)的發聲效果最佳。但研究小組發現,在所有測試的語言中,許多其他發聲的理解率也明顯高於偶然水平。珀爾曼說:“在擬聲詞之外,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功。”

研究小組認為,這很可能是因為某些聲學模式是通用的。例如,簡短而基本的聲音通常傳達“一”的概念,而重複的聲音通常與“多”相關聯。同樣,低沉的聲音伴隨著大的事物,而高亢的聲音則傳達小尺寸。柏林萊布尼茨普通語言學中心的語言學家、合著者 Aleksandra Ćwiek 說,這些“形象”聲音的發現可能有助於科學家理解人類祖先是如何開始使用豐富的聲學交流的。她說,人聲可能“提供足夠的形象性來啟動語言”。

蒂賓根大學語言學家馬蒂亞斯·厄爾班(Matthias Urban)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也對此表示贊同。“目前尚不清楚詞語最初是如何產生的,”他說。形象的發聲是“可能參與其中的一種途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