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牛病

同類相食的報應降臨現代農場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腦部破壞性瘋牛病背後的故事生動地說明了為什麼吃自己同類不是一個好主意。對於牛來說,同類相食與生存或可怕的儀式無關,而完全與經濟有關。

第一批所謂的瘋牛(這種疾病的正式名稱是牛海綿狀腦病)於 1984 年在英國被發現。它們可能是幾年前因食用源自綿羊、牛和豬身上人們避免食用的部分(如橫膈膜、乳房、蹄、脊髓、大腦等)的飼料而感染的。將屠宰動物的磨碎成分分離出來以製造飼料以及肥皂和蠟等其他產品的過程稱為煉製,已經存在數百年了。在 20 世紀中葉的英國,煉製需要使用溶劑和數小時的煮沸。這些程式大概可以摧毀可能來自患病生物的任何病原體——包括朊病毒,一種危險的、畸形的蛋白質,存在於所有哺乳動物中。

在 20 世紀 70 年代,石油價格 резко 上漲,到 1980 年上漲了 10 倍。原油價格高企,加上經濟停滯不前,導致煉製商尋求降低能源成本的方法。因此,他們取消了溶劑和長時間加熱,而是選擇用離心機分離各部分。取消額外的烹飪步驟顯然使朊病毒能夠存活下來。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或許第一個朊病毒來自一頭自發患上這種疾病的牛。或者,綿羊瘙癢症(一種綿羊朊病毒疾病,在英國已經流行了數百年,但似乎不會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可能跨物種傳播感染了牛。無論如何,隨後對受感染的牛進行煉製——然後將由此產生的飼料餵給其他牛作為廉價的蛋白質來源——擴大了疫情的爆發。這種情況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弗雷部落的災難性事件相呼應:當該部落在 20 世紀初實行同類相食的葬禮儀式時,傳播了一種致命的朊病毒疾病,稱為庫魯病。

對於英國和其他地方的牛來說——受汙染飼料的出口將疾病傳播到全球——在法規禁止同類相食的飼料後,疫情有所消退。動物衛生官員去年在全球登記了 125 例病例,低於 1992 年的峰值 37,000 例。這些規則來得太晚,無法拯救大約 200 名感染人類疾病的人——考慮到可能有數千萬人吃過瘋牛肉,這個數字幸運地很小。

菲利普·嚴ScientificAmerican.com的執行編輯,負責線上新聞的整體內容。他於 1989 年開始在該雜誌工作,最初擔任文字編輯,然後擔任專門研究物理學的專題編輯。他是《病態蛋白質:瘋牛病、慢性消耗病和其他朊病毒疾病》的作者。

更多作者:菲利普·嚴
大眾科學雜誌 第 301 卷 第 3 期本文最初以“瘋牛病”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第 301 卷第 3 期(),第 89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909-89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