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1911年7月24日,耶魯大學講師兼業餘考古學家海勒姆·賓厄姆完成了從秘魯烏魯班巴河谷到安第斯山脈稀薄空氣中的陡峭攀登,到達了考古歷史上最重要和最持久的發現之一——印加遺址馬丘比丘。 “失落的印加城市”馬丘比丘坐落在海拔約2400米處,距離曾經的印加首都庫斯科80公里,在1500年代西班牙征服秘魯的整個過程中,一直未被西班牙人發現。 因此,賓厄姆得以向世界介紹一個相對原始的聖地,這是一個曾經強大的前哥倫布時期帝國的遺蹟,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它將受到考古學家、地質學家、人類學家和工程師的仔細研究。
賓厄姆的探險隊前往烏魯班巴河谷,靠近奧揚泰坦博村莊(當今倖存的印加城鎮的最佳範例),以尋找維特科斯,這是西班牙征服者到來之前的最後一個印加首都。 賓厄姆反而發現的是“一座非常大且儲存完好的廢棄城市,實際上未被破壞者之手觸及,並且顯然不為西班牙編年史家所知”,賓厄姆在1914年3月26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中寫道。(《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
在重新發現馬丘比丘及其隨後的幾次考察中,賓厄姆和他的同事們挖掘了馬丘比丘的遺址。 賓厄姆寫道:“必須克服許多困難,但我們最終成功地找到了100多個墓葬洞穴。” “挖掘工作產生了大量的文化人類學材料,包括人類和動物的骨骼、大量的陶器碎片以及一些石頭、銀和青銅器具。” 賓厄姆還指出,他和他的同事們沒有找到黃金,而黃金是西班牙似乎永不滿足地掠奪印加帝國的主要動力。
賓厄姆寫道:“馬丘比丘的儲存狀態非常好,其建築也沒有像在庫斯科和其他地方發生的那樣,因西班牙人建造教堂和別墅的努力而變得混亂。” “可以肯定地說,馬丘比丘本質上是一座避難城市。” 鑑於印加人沒有文字,馬丘比丘的真正目的仍然有待商榷,有些人稱其為政府休養所,另一些人則認為它是一座防禦堡壘。
儘管賓厄姆的考古發現是南美洲前哥倫布時期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但他對這些文物 Handling of these artifacts 引發了耶魯大學皮博迪博物館和秘魯政府之間長達數十年的監護權爭奪戰。 秘魯聲稱已同意將賓厄姆及其團隊挖掘的陶瓷碎片、銀像、珠寶和人類骨骼借給耶魯大學18個月。 耶魯大學辯稱,這些文物應歸屬於博物館,以便在那裡得到妥善保管和展示。 該博物館去年讓步,最近將350件文物送回了它們的故土。
馬丘比丘此後成為秘魯國家歷史保護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和主要的旅遊目的地。 為了保護該遺址,遺址上空實施了禁飛區,近年來旅遊業也受到了限制。
為了紀念賓厄姆首次遠征馬丘比丘一百週年,《大眾科學》展示了一個幻燈片,其中包含著名遺址以及從庫斯科延伸至馬丘比丘山太陽門的88公里印加古道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