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姆病真是一個棘手的難題。科學家們過去認為這種蜱傳播的感染很容易被攻克:患者,根據其靶心皮疹確診,可以通過幾周的抗生素療程治癒。但在近幾十年裡,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意識到,高達五分之一的萊姆病患者表現出持續的、使人衰弱的症狀,如疲勞和疼痛,被稱為治療後萊姆病綜合徵,但沒有人理解這是為什麼。問題正在變得越來越嚴重。過去十年中,美國萊姆病的發病率增加了約 70%。如今,專家估計美國每年至少有 30 萬人感染;在東北部地區,超過一半的成年黑腿蜱攜帶萊姆病螺旋體細菌伯氏疏螺旋體。雖然問題遠未解決,但新的研究為一種有爭議的觀點提供了支援,即疾病持續存在是因為這些細菌逃避了抗生素——並且以不同的時間安排藥物治療可能消除一些持續感染。
這些想法源於對少數流氓細菌細胞的觀察。東北大學抗菌藥物發現中心主任金·劉易斯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中培養了伯氏疏螺旋體,用各種抗生素處理它們,發現雖然大多數細菌在第一天內死亡,但仍有一小部分——稱為永續性細胞——設法在藥物攻擊中存活下來。科學家們最早於 1944 年在金黃色葡萄球菌(葡萄球菌感染的病原體)中發現了永續性細胞,劉易斯和其他人也在其他種類的細菌中觀察到它們——但伯氏疏螺旋體也形成永續性細胞的觀察是新的。
劉易斯說:“這些是我們見過的最頑強的永續性細菌之一”,他的研究結果於 5 月在《抗菌藥物與化療》雜誌上線上發表。“在抗生素存在的情況下,它們的數量在幾天內都不會減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今年春天也同樣發現了伯氏疏螺旋體永續性細胞。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永續性細菌不是抗生素耐藥突變體;它們在基因上與易受攻擊的同類相同。相反,它們是進入休眠狀態的細菌,停止了抗生素通常會阻止的細胞活動型別。之前的研究表明,當其他細菌物種的永續性細菌從抗生素浴中移除後,它們會重新開始生長。這一事實促使劉易斯和他的同事嘗試用脈衝劑量抗生素治療伯氏疏螺旋體——給藥、停止,然後再給藥——看看他們是否可以在永續性細菌開始重新生長後殺死它們。結果奏效了,這表明如果永續性細菌是導致人類持續感染的原因,那麼對患者進行間歇性抗生素治療可能會有所幫助。劉易斯和他的同事,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們,也在探索其他治療方案,例如不同的藥物和藥物組合。
並非所有人都認為永續性細胞在萊姆病持續存在的症狀中發揮作用。“沒有證據表明這種永續性現象與動物或人類有關,”紐約醫學院傳染病科主任加里·沃姆瑟說。首先,他說,對伯氏疏螺旋體的實驗室研究無法解釋人體免疫系統的潛在影響,免疫系統可能能夠在感染的大部分清除後消除永續性細菌。其次,實驗室尚未培養出從接受抗生素治療的人身上分離出的伯氏疏螺旋體,這引發了關於永續性細菌是否仍然存活並能夠使人患病的問題。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媒傳播疾病部門細菌疾病分支負責人 C. 本·比爾德在 2014 年 5 月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活動上表示,確定治療後萊姆病綜合徵的原因和治療方法是“該領域最優先的研究需求之一”。因此,儘管目前尚不清楚伯氏疏螺旋體永續性細胞是否驅動了其中一些持久症狀,但劉易斯和他的同事將把他們的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他們將測試脈衝給藥是否有助於清除小鼠體內的伯氏疏螺旋體感染——以努力朝著亟需的答案邁進一步。
萊姆病呈上升趨勢
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科學家 8 月份發表的一項研究,萊姆病幾乎在每個方向上都在從其東北部和中西部上游的中心地帶擴大地理範圍。原因仍然不確定。持續的森林破碎化可能是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當人們將森林砍伐成較小的碎片時,他們無意中創造了非常適合蜱蟲傾向於寄生的鹿和小哺乳動物的景觀。
氣候變化也可能為這些蛛形綱動物培育新的適宜棲息地,並改變蜱蟲的取食時間,從而使幼蜱——以及人類——更容易受到感染。過去十年中,美國幾乎每一種已知的蜱傳播疾病都變得更加普遍。自 2013 年以來,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四種新的蜱傳播疾病,使總數估計達到 16 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