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斑馬魚贏得微觀攝影大賽

來自科學家和業餘愛好者的作品,入選了2020年尼康微觀世界大賽的最佳作品

幼年斑馬魚的背部檢視,顯示骨骼和鱗片(藍色)以及淋巴管(橙色)。

丹尼爾·卡斯特拉諾瓦、布蘭特·溫斯坦和巴卡里·薩馬薩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人眼是一種有限的器官。我們能看到的那部分電磁頻譜只佔宇宙中全部光線的約0.0035%。在沒有任何輔助的情況下,一個視力正常的普通人,最遠可以清晰地看到約五公里(約三英里)遠的物體,並且可以分辨出小至約0.1毫米的物體。正如望遠鏡和天文望遠鏡擴充套件了我們觀察地球和宇宙的範圍一樣,光學顯微鏡使我們能夠觀察到比我們通常能夠探測到的物體小數百倍的尺度。這種技術在醫學、生物學、地質學和植物科學領域催生了無數的發現。

46年來,相機公司尼康一直在舉辦其“微觀世界”大賽,該賽事旨在獎勵使用光學顯微鏡在微小尺度上實現的卓越攝影作品。科學家構成了參賽者的主要部分,因為他們的工作自然而然地適合於令人驚歎的視覺化。下面是今年的第一名獲獎者以及我們編輯選出的最佳影像。正如貝勒醫學院的參賽者傑森·柯克所說,該比賽是“慶祝藝術與科學融合的獨特機會。像這裡展示的影像是科學界和公眾之間的一座[美妙的]橋樑。”

今年獲獎的幼年斑馬魚影像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一個團隊的研究的一部分。他們發現斑馬魚的頭骨內有淋巴管,這一特徵以前被認為只存在於哺乳動物中。這樣的發現可以加快並徹底改變與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疾病相關的研究。研究人員拼接了350多張單獨的影像,才建立了這一張影像。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圖片來源:伊戈爾·西瓦諾維茨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

淡水蝸牛的齒舌,或稱“舌頭”,經過染色並以堆疊影像的方式拍攝。影像的創作者,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伊戈爾·西瓦諾維茨說,微小動物的領域充滿了奇異的、有時是外星般的形態,他從實驗室同事的水族館中獲得了這隻蝸牛。“這是蝸牛的舌頭,看起來像一個頹廢的洛可可吊燈,”他補充道。這張圖片獲得了第三名。

圖片來源:優素福·哈布什

藍色帝王蝶(Papilio ulysses)翅膀上的鱗片。攝影師優素福·哈布什說,創作這張影像的挑戰在於找到相機和鱗片之間正確的焦點平衡,以捕捉光線,避免過度曝光或曝光不足。

圖片來源:帕維爾·布瓦霍維奇

水蚤,一種水生微生物。為了建立這張影像,攝影師帕維爾·布瓦霍維奇使用了反射光技術:光線從拍攝物件反射並被相機捕捉。布瓦霍維奇說,這種方法通常用於不透明的物體,因此他對這個驚人的結果感到驚訝。“水蚤是一種透明的生物,儘管如此,透過反射光技術,它看起來令人驚歎,”他補充道。

圖片來源:賈斯汀·佐爾

加熱含有L-谷氨醯胺和β-丙氨酸的乙醇和水溶液後形成的晶體。攝影師賈斯汀·佐爾說,兩種氨基酸的比例必須精確平衡才能形成如此引人注目的晶體結構。他使用了偏振光濾鏡來捕捉這張照片,該照片獲得了第13名。

圖片來源:厄茲居爾·凱雷姆·布魯爾

卷葉象鼻蟲(Byctiscus betulae)的側檢視。攝影師厄茲居爾·凱雷姆·布魯爾說,堅硬的外骨骼具有很強的反射性,因此很難捕捉,他必須適當平衡光線才能捕捉到這些彩虹般的色彩。這張圖片獲得了第14名。

圖片來源:大衛·梅特蘭

來自兔子腸道的絛蟲(Taenia pisiformis)頭部。這張照片的角度顯示了寄生蟲頭部邊緣的“牙齒”,這些牙齒有助於它嵌入宿主的消化道。“我喜歡這張照片的幾何美感、雕塑般的品質以及它的模糊性,”影像創作者大衛·梅特蘭說。“它是化石還是嵌入砂岩中的東西?它是什麼?”

圖片來源:傑森·柯克 貝勒醫學院

牛肺動脈內皮細胞內的微管(橙色)。細胞核以青色顯示。在工作中,貝勒醫學院的傑森·柯克使用這些細胞來基準測試他的顯微鏡裝置的效能。但是,最終的結果獲得了第七名,值得因其藝術價值而獲得認可。

“影像中的科學”是一個新的文章類別,其中包含來自所有科學學科的照片和影片。單擊下面的按鈕以檢視完整集合。

影像中的科學

Andrea Gawrylewski is chief newsletter editor at 大眾科學. She writes the daily Today in Science newsletter and oversees all other newsletters at the magazine. In addition, she manages all special collector's editions and in the past was the editor for 大眾科學 Mind, 大眾科學 Space & Physics and 大眾科學 Health & Medicine. Gawrylewski got her start in journalism at the Scientist magazine, where she was a features writer and editor for "hot" research papers in the life sciences. She spent more than six years i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editing book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bi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nutrition. She holds a master's degree in earth science and a master's degree in journalism, both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home of the Pulitzer Prize.

More by Andrea Gawrylewsk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