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質量研究揭示中國科研繁榮的虛假宣傳

由於追求快速產出的壓力盛行,很少有中國研究人員被視為全球領導者。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希望到2050年將中國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創新型國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面臨著重大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是其研究質量。

美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發表的科學論文數量超過了美國,這一資料已得到廣泛討論,但其他指標證明慶祝還為時過早。

來自中國科學技術部的資料表明,儘管在截至2017年的十年間,中國學者在科學引文索引(SCI)中發表的文章數量迅速增長,但每篇文章的平均引用次數僅為9.4次。這低於全球平均水平11.8次,按此衡量,中國排名第15位。SCI追蹤高影響力期刊上的文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屠呦呦因發現一種治療瘧疾的新療法而於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是唯一一位因在中國大陸進行的研究而獲得該獎項的科學家。與美國甚至日本的研究人員相比,很少有中國“硬科學”的研究人員被認為是其領域的全球領導者,而後者的產出量要低得多。根據備受關注的中國排名網站Netbig的資料,即使是中國在材料研究、金屬研究和化學等旗艦領域的領先實驗室或卓越中心,包括隸屬於享有盛譽的中國科學院(CAS)的實驗室或卓越中心,也沒有躋身世界前十名。

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的學術研究績效評估方法重視快速的論文發表和快速的研究成果,而不是具有長期利益的高質量研究。

過去兩年我對中國19位年輕研究人員和科學家的採訪證實了他們感受到儘快在SCI期刊上發表文章的壓力。如果他們在作為研究人員的頭五年內沒有發表至少六篇此類文章,並且沒有獲得國家級研究資助作為主要負責人,他們幾乎沒有希望在頂尖大學(更不用說在中國科學院或中國社會科學院)被聘為終身副教授或同等職位。

這些評估系統還導致了學術不端行為的蔓延,包括剽竊、裙帶關係、歪曲和偽造記錄、賄賂、陰謀和勾結。雖然這些問題並非中國獨有,但中央政府要求各機構在規定時間內完成QS或泰晤士高等教育等主要全球排名系統中的明確目標,主要是透過在索引期刊上發表文章來實現,這使得中國與眾不同。由於機構和個人研究人員都將從提高聲譽中獲益匪淺,因此與美國和日本相比,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沒有受到嚴厲懲罰,儘管今年5月宣佈了實施更嚴厲制裁的改革。

特別是地方大學,將SCI期刊上的論文發表視為提高聲譽、獲得更多預算、贏得研究資助和吸引地方政府補貼的一種方式。我對數十名研究人員的採訪證實,較小的機構為發表一篇SCI文章直接向個別研究人員支付約1萬美元。廣州至少有一所大學向作者支付約7萬美元的獎勵,用於其未來在《自然》《科學》上發表的研究文章的研究。在頂尖大學,一位作者發表一篇SCI文章可以獲得約900美元的獎金。

嚴格控制

中國科學必須服務於經濟增長和地緣戰略意圖以及政治意識形態的需求的強迫性,也阻礙了創新科技生態系統的建立。支援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包括氣候變化等問題,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

根據2017年新啟動的“雙一流”專案獲得特別資助的大學和學科,也被期望專注於培養致力於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畢業生。對研究的意識形態控制有所加強,對網際網路活動的監控也更加密集。期望大學堅持馬克思主義,並將習近平的講話作為指導原則,而沒有明確的中國特色機構應展現的定義,這限制了創新思維的空間,尤其是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

2012年對中國大學3000多名全職教師進行的一項全國性調查顯示,只有31-40歲的教師中只有3%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滿意。這是所有年齡組中最低的。我最近在2018年與沈文琴進行的關於中國博士生的全國調查表明,他們中有一半人擔心壓力過大、工資低、工作不穩定以及研究中評估系統的增加。在“硬科學”中尤其如此。

根據我在2016-2018年對中國大學近400名國際教師進行的單獨調查,包括對其中十幾人的採訪,在來中國大學或研究機構工作的外國科學家穩步增加的情況下,很少有頂級的科學家,尤其是不是在國外出生和受過教育的學者,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對當地學者描述的工作環境持謹慎態度。

政府的研究戰略應旨在為包括博士生在內的年輕研究人員提供更有利的學術環境和更有希望的職業未來;改革和改進當前評估科學研究的框架;讓科學家更自由地與國際同事開展研究;並認識到學術腐敗在阻礙中國科學發展方面的作用。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8年12月12日首次發表

《自然》564, S70-S71 (2018)

doi: 10.1038/d41586-018-07694-2

本文是《自然指數 2018 中國》的一部分,這是一份編輯上獨立的增刊。廣告商對內容沒有影響。

© .